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8 19:48:41 教学设计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 推荐度:
  • 日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及化简,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的中间还穿插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黄金分割比。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运用”,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的同时,感受有关分数知识和按比例分配在建设方面的应用。

  这一单元分两个小节来编排。第一小节安排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及比的化简。第二小节安排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因为按比例分配是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本单元中,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又能通过这些实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比还是后继知识“正比例、反比例”学习的基础,要求务必学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比的意义,比值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整理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解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

  教学难点

  化简比。

  教学关键

  理解并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学法指导

  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体会、应用。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构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划分

  本单元课时数:7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合格率”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难点: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明确合格率含义

  师:春节将近,质量监督局为了保障市场商品的质量,对部分商品进行抽查,合格率高的产品质量高,合格率低的产品质量低。

  师:合格率是什么意思?

  生1: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2: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数占送检产品数的百分率。

  课件出示:合格率就是合格产品数占送检产品数(依次出现)的百分率。

  2、揭示课题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合格率

  3、情境提问

  师:请看罐头抽查情况(出示P41情境图)

  请生说说图中信息。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哪个牌子合格率高?

  生2:甲牌合格率是多少?乙呢?

  师:这里的合格率是指什么?

  师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

  合格率合格的箱数抽查总箱数百分率

  二、解决策略(方法探究)

  师:要解决这道题,先要知道甲合格率和乙合格率,再进行比较,怎样求甲、乙的合格率呢?

  1、尝试解题

  ①甲合格率求法

  请一生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全班交流。

  ②乙合格率求法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草稿本上计算

  点拨:当学生解到50÷60=时,师请生停下笔,想一想,不能直接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时,我们应怎么办?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分数转化为小数(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位小数。)

  全班交流。

  ③解答:

  全班交流比较两种合格率求法,答题。

  2、小数、分数化成的百分数的方法。

  ①回顾例题计算

  (课件依次出现教师引导的问题)

  =

  =

  43÷5050÷60

  分数如何转

  化为分母为

  100的分数

  再转化为百

  分数

  ≈0.833

  =

  小数怎样转化

  为百分数?

  化为百分数?=

  =

  =86%=83.3%

  师:分数怎样转化为百分数?

  生交流。

  师:看,能直接通分为;而不能直接化为分母100的分数,就先化为小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转化为百分数,怎样转化呢?

  生交流。

  ②试一试:

  课件出示:将下列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独立完成,请三生板演。

  全班交流反馈。

  ③小结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A、师:(边说边划)请观察:0.875=87.5%

  0.333=33.3%0.833=83.3%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将小数扩大了100倍。

  生2:将0.8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变成87.5,再加上%。

  生3:把0.83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再加上%,就化成83.8%。

  B、课件出示:口答:将下面小数转化为百分数:

  0.250.1231.4

  C、师:我们会将小数转化成百分数了,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小数是怎样转化成百分数的?

  生说,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小数在后面加上%

  百分数

  ④小结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师:观察这些题目==86%,==8%,想一想,分数是如何转化成百分数的呢?

  学生说,

  师相机板书:分数

  分母为100的分数

  ⑤拓展:百分数如何化成分数小数呢?

  生交流,师板书:

  去掉%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

  百分数

  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约分分数

  课件出示:你能行:将分数化为小数

  92.3%=0.923150%=1.5

  将百分数化为分数

  30%==12.5%===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42“试一试”

  师:成活率是指什么?

  生交流,师板书:成活率成活棵数总棵数

  生独立解题,全班交流。

  2、说一说:用大豆榨油,出油率为85%,榨出豆油170千克,求大豆的质量。

  ①师:出油率什么意思?

  出油率出油质量大豆质量的百分之几

  ②生列式计算、反馈

  ③师追问:如果已知出油率和大豆质量,怎样求出油质量?

  生口答

  ④师生小结:在等量关系中,已知其中任两个量,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小结提高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完成板书)合格率就是合格箱数占抽查箱数百分率,成活率就是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率,出油率就是出油质量占大豆质量的百分率。

  师:生活中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交流:及格率、出勤率、发芽率、正确率……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探究

  有一堆体育用品,其中排球占总球数的45%,再放入16个篮球,排球就只占25%,那么这堆体育用品中有多少个排球。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在后面加上%

  分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

  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

  百分数

  先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约分分数

  合格率=x100%

  成活率=x100%

  出油率=x100%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复习、铺垫,理清关系。

  上课伊始,通过做复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比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转化、类推,理解性质。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质,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体验、总结,发现方法。

  教学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总结出化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概括出化简比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新知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出示课堂活动卡。

  (3)观察、比较、发现。(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6∶8=(6×2)∶(8×2)=12∶16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3∶4

  ↓↓↓

  6÷8=(6÷2)÷(8÷2)=3÷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提问: 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说明:让学生说出中队长的位置,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描述小军的座位,使学生体会到用已有的经验描述小军的位置,由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起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 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书:第4列第3行)

  提问:(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点出小明)小明坐在这个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第2列第4行)

  提问:小丽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图中找出小丽的位置吗?(学生指出小丽的位置,并板书: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图中找一个点,并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描述这个点的位置,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反馈:会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了吗?(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约定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表达物体的位置,就不会引起误解。那能不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达呢?(学生可能会想用字母分别表示列和行)

  讲解:大家想出的办法很好。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用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再用另一个数表示第几行,那么,小军的位置就用两个数来表示就够了。你能知道是哪两个数吗?(4和3)习惯上,我们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提问:数对前面的一个数4表示什么?3呢?

  提问:你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的位置吗?(学生用数对表示,并说明每一个数对的含义)

  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说说这个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且用数对表示出来。

  3. 完成教材第15页的“练一练”。

  (1) 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图中用笔涂出来,并用数对表示,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2) (6,5)这个数对在图中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说明:先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与确定列、行的规则,再通过确定小明、小丽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为数对的引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列和行的规定,到用数对来表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又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对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整个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巩固练习,发展智慧

  1. 完成练习三第1题。

  出示教室座位图,并标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1) 说一说: 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并组织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图上指出某个同学的位置,让同桌尽快用数对表示出这个同学的位置。比比谁的反应快。

  (3) 猜一猜: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学猜出这个同学是谁。

  2. 完成练习三第2题。

  出示题目。

  (1) 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请看,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请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讨论:你发现表示这四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前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列;后一个数相同,说明两块瓷砖在同一行)

  3. 课件出示练习三第3题。

  出示题目。

  (1) 说位置:这是学校会议室的地面图,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

  (2) 写数对:能用数对表示出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3) 找规律:观察这几块花色地砖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

  4. 拓展应用。

  出示右图。

  谈话:如图,“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来表示。说出下面类似于数对的每组字母和数各表示什么汉字,并连起来读一读:(B,3)、(A,5)、(C,4)、(E,2)、(D,1)。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齐读: “我们爱数学”。

  提问:你爱数学吗?为什么?

  [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首先结合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列、行和数对含义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数对来确定墙面瓷砖和地面花色地砖的位置,这里注意通过比较瓷砖和地砖的位置特征,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个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中的后一个数相同等,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最后通过类似于数对的一组字母和数找相应的汉字——“我们爱数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 自主总结,生成问题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课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

  谈话:“神舟六号”之所以能顺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说明: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探索活动的终止。让学生带着问号离开教室这个小课堂,走进探索的大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神舟六号”返回地球画面的回放,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这么大,怎样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呢?这样做既为下节课进一步用数对确定位置打下伏笔,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及圆环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的半径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及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知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的基本策略。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

  2.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算出两种图形之间的面积差,使学生在不同的计算过程中感受到两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变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纸卡圆规彩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美丽的图案?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课件出示教材69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物体吗?外方内圆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外切正方形,外圆内方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内接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怎样求这两种图形的面积。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纳税。课本第98页的内容和第99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明确:www.daodoc.com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5: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

  4、5题。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对于本课的设计,本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体验到货币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

  银行储蓄凭证。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银行存款单、计算器、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前自学

  1、预习课本P99~100

  2、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3、向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写存款凭条等。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帮助学生确实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

  师:我们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在调查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利息。

  师:近年来,我们沂南县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很多人家里都有了暂时不用的钱,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的吗?

  生:存入银行......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那储蓄有什么好处呢?

  生:放在银行比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

  师: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板书:利息)

  小结:人们把钱存入到银行,国家可以把这部分暂时不用的钱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现代建议中去,这样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国家有利,也使的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储蓄利国利民。

  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处理人民存入银行的钱,还有银行付给储户利息会不会亏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

  2、存款的方式。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也在变化。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出示存款凭证条,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客户填写”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

  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给我们一个什么凭证,证明你把钱存入了银行呢?

  这些存单不仅能证明了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还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这是老师的一张存款单(课件出示存款单,钱数:1000元、时间:一年、方式:定期),你能从这张存单上得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学生一般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储蓄,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存单,所以这里老师把自己的存单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观察讨论。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存的款。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银行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

  生:我还知道老师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吗?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师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币。

  师:银行还办理外币储蓄。

  (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认识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计算方法。

  通过课前的自学,你知道这一千元就叫……?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生:我还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点二五。

  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吗?

  利息/本金=利率(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利率,你们还知道什么?

  ………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到期后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呢?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还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计算利息了,大家就来帮助老师计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师: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引起学生的知识需求,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三个算式:

  1)20xx×2.25%×22)20xx×2.70%×23)20xx×2.70%比较三个算式:

  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

  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应该再乘时间。

  师把公式填写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时间)

  小结:存款选择的时间不同,利率也不同。计算时一定要选择与存款时间相对应的利率。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4、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我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利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税,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税。

  师:那老师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税后利息呢?

  学生计算后小组交流,生列式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然后归纳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关于税后利息的计算最好还是建议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先求出税前利息,再求出应纳税额,最后再求税后利息,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而且还利于学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时在遇到求应纳税额时,学生才不会混淆。

  小结:在计算时,要看清求的是利息还是税后利息,再灵活计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含义、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关系,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非常深刻。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教学中还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1)、例题:王奶奶要存1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2)、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下面是张叔叔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

  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1)、王大爷在20xx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xx年8月1日,急需用钱,你帮王大爷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营养配餐(六年级上册p46)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今天吃得什么饭菜呀?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⒊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4.作业:

  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 (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 )、 ( ,)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 (3,0)——(1,1)——(0,3)——(3,5)——(6,4)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 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 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1—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答解方程:你有那些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X+16=19.28.7+X=10X-10.2=3.8X÷2.5=2

  2.3X=6.956.2-X=14.236.8÷X=9.2

  (二)教学例1

  1.谈话引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包括著名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相应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小黑板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2.提问:每句话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启发: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说明这句话很重要)你能找到吗?

  3.引导学生观察找到的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你会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吗?(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说明方法)

  6.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你能认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中哪个环节很重要?用方程解这种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时,题中哪句话最关键?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根据这句话再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等量关系表示出来呢?你能根据这些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你认为几个等量关系及列出的方程哪个简单而且便于理解?

  解题时要用便于自己理解而且简单的方法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如果让你画图表示它的等量关系并列方程你会吗?请你试一试。(小结: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分析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启发思考:这个一 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解方程:

  4X+12=521.74-2.3X=0.3620X÷2=12030X×2=60

  5.看图列方程(略):

  6.下列两个问题你准备分别各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大米的袋数比面粉的2.3倍少40袋。

  (1)面粉20袋,大米多少袋?

  (2)大米52袋,面粉多少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3、4、5、6。

  四、教学反思:

  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首先复习了五年级下的解方程,学生对于解方程的格式已学会,解这类稍复杂的方程也很快能接受,所以在教学时我花了一些时间在让孩子找一找,说说应用题的等量关系上,交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围绕“这道题讲了哪几个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让学生说说。一堂课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不足之处:由于对解这类方程的方法格式强调不够,有少数学生解答时格式不规范,需进行个别辅导。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依据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求命中率的基础上,理解更多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实际含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3.进一步明确百分率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

  重点:

  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主题图。

  师:王涛和李强是各自篮球队的主要得分手。在一场比赛后,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王涛是5投3中,李强是6投4中。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老师想知道谁的投篮更准,该怎么比较呢?学生计算,指名回答。

  生1:3÷5=,4÷6≈,因为<,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生2:3÷5=,4÷6=,因为<,所以李强的投篮更准。

  教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算式相同)都是求什么?(命中率,即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是用小数表示结果,一个是用分数表示结果。)

  1.揭示命中率。

  师:这种计算的方法,与篮球比赛技术统计中的投篮命中率类似。请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进行思考,什么叫“投篮命中率”?(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师:该如何计算呢?(投篮命中率=。)

  师:这个题目的问题是“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2.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师:投篮命中率是一个什么数?(百分数)你能把刚才的两种运算结果转化成百分数吗?(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生1:3÷5===60%。

  师:你是怎么做的?(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生2:3÷5====60%。

  师:4÷6除不尽,怎么办?(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生:4÷6≈==%或4÷6=≈=%。

  师:你能解释这里的“≈”和“=”符号的用法吗?(4÷6除不尽,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然后把这个小数转化为分母是1000的分数。)

  师:这样我们已经分别计算出了两个人的命中率,谁更高些?(李强。)

  3.引导归纳,得出方法。

  课件出示=%。

  师:你能理解这样的表示方法吗?(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百分号。)

  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扩大了100倍。)

  师:加上百分号意味着什么?(把这个数缩小了100倍。)师:我们一起来归纳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引导式总结: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不能转化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也可以先将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投篮命中率,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可以表示成投篮命中率=×100%的形式。为什么要“×100%”呢?预设:因为求的是百分率,要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在后面添上“×100%”确保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师: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学生的出勤率、绿豆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树木的成活率等。你能表示出求这些百分率的式子吗?(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小结:百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生物小组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每次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次数试验种子数发芽种子数/粒发芽率1 300 285 2 300 282 2 300 294 4 300 291 ?师: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哪一次实验的发芽率最高?哪一次最低?(让学生感受百分率的实际作用。)

  2.把下面的小数和分数改写成百分数。0.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达到100%,哪些可能超过100%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师的合理揭示、适时点拨、引导归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分析各种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求百分率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的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基于教材的内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能有效地发挥类比迁移的作用,学生能够借助原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由于本节课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实际上与相应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非常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是百分数的形式。所以教学时注意以分数乘法应用题为基础,借助知识间的联系,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新知。

  2、注重引导思考。

  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学生在思考、分析、交流中,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能更好地掌握这类应用题,逐渐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解法的多样化。

  解法多样化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结构特征及解决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实现解法的多样化,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一堆沙子用去200t,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剩下多少吨?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把用去的沙子吨数看作单位“1”,求剩下多少吨,就是求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即200×=250(t)]

  3、思考:如果把题中的“”改写成“25%”,解题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引导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

  4、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及改写已知条件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知识迁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复述信息。

  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找学生复述教师刚才说的信息)

  (2)提出问题,引入例题。

  师:根据老师口述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预设

  生1:增加了多少册图书?

  生2: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生3: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去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学生解答后汇报。

  (2)学习教材90页例4。

  师: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4)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1、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以及一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的复习。

  教学过程中,把比的意义、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对比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

  在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而且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一步细化,加强了学生对比的认识和理解。在复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把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混合运算和比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进行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叫人一目了然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吧!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示范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学生对所学的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分类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说一说: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巩固练习。

  比一比,算一算。

  +÷× ÷×÷×

  2、复习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复习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在小组内举例交流各种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然后全班汇报。

  (2)巩固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2×20÷+

  3、复习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解决典型习题。

  ①一种服装原价120元,现在降价。现在的售价是多少元?

  ②一种服装降价后的价格是96元。这种服装的原价是多少元?

  (2)对比两道题的异同。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

  ①题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

  ②题单位“1”未知,用列方程法或除法解答。

  (3)交流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注意事项。

  学生相互交流,全班互相补充。

  4、复习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3题)

  (1)引导学生找出隐含条件,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2)结合习题复习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叫作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情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辩证、全面地思考、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了解生活中有关打折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和策略。

  教学难点:

  1、多种方案的计算。

  2、合情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打折计算方法。

  1.谈话导入。

  2、为学生创设到快餐厅看菜单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合算的角度选择套餐。

  出示,如下图。

  A套餐

  原价:12.5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

  原价:11.8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

  原价:10.80元

  现价:10.00元

  (1)如果你去吃快餐,你选哪一种最合算?为什么?

  (2)A套餐相当于打几折?

  (3)B套餐也打8折,应付多少元?

  二、分析比较,初用打折技能。

  实际生活中的打折多种多样,要反复计算、比较,才能够选择出最好的购买方法。

  1.创设情境。

  现在许多餐厅可以自己带饮料消费,餐厅的饮料可挺贵,要想合算我们不妨去超市逛一逛,买一些饮料再去吃饭。

  甲商场 买大送小

  乙商场 一律九折

  丙商场 满30元一律八折

  2.了解超市的优惠政策。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优惠措施的?

  生:买大送小就是买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前提是必须买大瓶的饮料。

  打九折就是买100元钱的饮料现在只要付90元钱。

  满30元打八折就是买饮料的总价必须达到30元才能打八折,不到30 元不打折。

【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数学六上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