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2-07-21 15:36:36 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推荐度: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推荐度:
  •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 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从生产实践中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发展学生数学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算式每一步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多媒体或投影片展示包装车间包装奶粉情景)师:请学生讲解包装流水线的过程。(4听装一盒,2盒装一箱)

  二、新知学习

  (一)连乘

  1、师: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小组讨论、汇报。板书:3×2=6(盒)

  6×4=24(听)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先算出一箱有几盒,再算出6盒有几听)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板书:3×2×4 =6×4 =24(听)答:一共有24听。

  师小结:通过例题知道,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板书:连乘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3、做练一练师:怎样计算?为什么?4×2×9 5×6×2(连乘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独立练习,汇报:

  4×2×9 5×6×2 =8×9 =30×2 =72 =60追问:为什么先算4×2?5×6?

  (二)连除

  1、师: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小组讨论。

  (先算32听可装几盒:32÷4=8(盒),再算8盒可装几箱:8÷2=4(箱))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学生汇报。板书:32÷4÷2连除的算式又如何计算?讲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按从左往右的次序除)32÷4÷2 =8÷2 =4(箱)

  答:32听奶粉可以装4箱。

  3、师:连除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追加板书:连除

  4、做练一练,独立完成核对。

  81÷9÷9 64÷8÷4

  三、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师:想一想怎样用连乘来表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4人一组共同研究,有困难可以看书。(1、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有2层积木块,每层都有3排,每排都有4块积木,这样就是2层“3×4”组成,算式是:2×3×4。2、不同的方法交流:填书。)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尽管可列6种不同的连乘算式,但结果都是24,连乘可以进行交换律。)

  四、总结连乘、连除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乘或除,连乘同样满足交换律。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

  教案背景: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以及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孩子们猜图形图案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从袋里取出图形,但只露出这个图形的一小部分,请你猜猜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依次出示(边猜边贴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这个呢?

  生:正方形!(注意此处只出示含有角的图形,圆形等不参与讨论)

  师:小朋友们,再看看这是什么图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生:这是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3个角。

  师:你能上来指给小朋友们看吗?(学生上讲台指指出3个角。)小朋友们可以跟着一起数。她指的对吗?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是刚才我们所认识图形当中的共同的组成部分——角!

  3.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一)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1.师: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多啦,你能找出哪些物体上有角吗?找找看!(出示课件,辅助学生找到剪刀上的角,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以及红领巾上面的角)

  2.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并画在纸上,就成了下面的图形。(多媒体抽象出角)师指出:像这样的一些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角。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看到这么多角,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摸一摸?这位同学你上来摸一摸。(学生摸角的顶点和边并说出摸的感觉)。师板书画出角。

  师:同学们啊,通过认角我们发现了角的一些共同点,谁能帮助老师总结一下角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对!同学们说的很好!角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出示课件)要求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句话。顺势指出尖尖的顶部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并板书。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5.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角形状。

  (二)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听说我们今天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呢,那它们到底是不是角呢,请看大屏幕。插入小练习,下列图形是角的在( )里画笑脸,不是角的画哭脸。

  1.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对于反例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

  2.继续看,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三)自主探究,动手画角;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角呢?这位同学你上来画。(老师给出提示:先画顶点,后画边。伴随同学画角的过程,老师点出画角的口诀: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并引导同学们熟记此口诀。点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再板书一次。

  2.插入小练习:下面各图中有很多角,请同学们数一数有几个角。

  (四)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1.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个角?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材料:小棒、皮筋、钉子板、吸管、彩条、圆片??请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做一个角,并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在哪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看哪一组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的多,做的好。

  2.全班展示交流: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顶点和边在哪里。并鼓励学生心灵手巧,想出了各种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角。

  3.提出疑问:这些角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引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4.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活动角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角变大变小?通过把角变大变小,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

  什么样的关系?

  5.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物的角也是利用活动角的特性制成的。

  (五)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1.请同学们也用你的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放在桌上,和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一组来汇报?(先选一组差异大的)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再选一组差异小的)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老师也不知道了。怎么比呢?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把它们合在一起。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把两个角重合在一起,看张口大的角就大,张口小的角就小。

  2.多媒体出示四个钟面

  师:看,四个钟面中时针和分针争论起来了,他们都说自己形成的角大,小朋友,你们觉得呢?指名学生口答。(媒体放大显示)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剩下的这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你想怎样比较?动动脑筋,打开钟面作业纸,在小组里讨论。

  师巡视指导。

  4.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研究的结果?跟大家说说你们这组是怎样比较的。学生演示,教师用媒体演示。

  5.你们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有什么意见吗?再问: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比较方法?

  6.插入小练习: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三、学生总结角的特征。

  四、展示生活中的角。多媒体展校园里美丽的角。

  五、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课外作业

  数学书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并完成《随堂练习》后的相应内容。

  七、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我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4

  学习内容:

  课本第2页例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统计表;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难点:

  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学习准备:

  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

  老师准备了四部动画片,一起来看看。(西游记、葫芦兄弟、猫和老鼠、黑猫警长)

  可是这里有四部动画片,只能选一部来观看,你们最喜欢选哪一部呢?

  (我要看猫和老鼠……我要看葫芦兄弟……)

  大家喜欢的动画片都不一样,怎么办?

  (我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每部动画片都放上一小段……老师说出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喜欢的小朋友就举手或者站起来,数出每部动画片喜欢的人数。哪部动画片喜欢的小朋友多就看哪部动画片。)

  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刚才按照喜欢动画片的情况分成了四队,数出了喜欢每部动画片的人数,这就是数据收集整理。(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二、探究新知

  (1)学校要订做校服,有四种颜色,该选哪种颜色好呢?出示四种颜色。

  (2)分组讨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家都喜欢的呢?

  学生讨论,选大多数人喜欢的颜色。

  (3)汇报交流。

  (4)在班里怎么调查呢?(举手数一数,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学生统计。)

  (5)全班调查。出示统计表。

  思考:怎么知道统计结果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

  小结: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相加等于全班人数。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学生回答。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1题

  出示挂图,你能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小组吗?

  学生调查。

  完成书上的统计表。

  师生共同统计全班情况,填写统计表。

  本班参加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多?

  喜欢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少?

  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

  (2)练习一第2题

  一年有几季?学生回答。春夏秋冬。

  调查本班最喜欢哪个季节,填好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学生调查并回答。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想统计什么问题?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订做校服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5

  教材解读:

  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出示儿歌“小矮人儿歌”

  小矮人儿歌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7)张床。

  1个小矮人2只耳,7个小矮人( )只耳。

  1个小矮人3双鞋,7个小矮人( )双鞋。

  1个小矮人4件衣,7个小矮人( )件衣。

  1个小矮人5条裤,7个小矮人( )条裤。

  1个小矮人6本书,7个小矮人( )本书。

  1个小矮人7支笔,7个小矮人( )支笔。

  教师读唱儿歌第一句(边拍手边读唱)。

  学生开火车形式边填边读唱。

  2、教师课件出示儿歌“螃蟹之歌”

  螃蟹之歌

  1只螃蟹8条腿,

  2只螃蟹(16)条腿;

  3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32条腿;

  ( )只螃蟹40条腿,

  6只螃蟹( )条腿;

  7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56条腿。

  学生齐唱“螃蟹之歌”。

  教师提问:小矮人儿歌和螃蟹之歌所用几的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小矮人儿歌所用的是7的乘法口诀,螃蟹之歌所用的8的乘法口诀。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题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求商方法:

  1、教师谈话: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生:“六一”儿童节。

  师:瞧,二(1)班的同学为准备这个节日正忙着呢?(课件出示P48情境图)教师播放“庆祝六一”之歌。

  2、探究体验:

  师::请你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几个小组,看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3、教学例1:课件出示:做彩旗

  (1)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3)读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独立解答)(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56÷8=7

  (4)商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7)你为什么会想到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它的商呢?引导得出:要知道56÷8等于几,就要想到几乘8等于56,所以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商。那八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五十六呢?七呢?算式中缺了7,所以商就是七。

  小结:当你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后,观察除法算式中缺几,那么商就是几。

  齐说算理。

  (5)如果挂成7行呢?该怎么计算?(指名解答)

  交流:56÷7=8

  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8)

  (6)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

  4、尝试练习: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三组小朋友完成的情况

  从第二组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小朋友做了49颗星星,分给了7个小组)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①平均每组做了几颗?)

  (2)从第三组中,你又能知道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第三组小朋友带来了28个汽球,每7个摆成一行)(②可以摆成几行)

  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生练习)

  (4)交流汇报:你解决了几号问题?

  生:(49÷7=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再(男生齐说算理)

  生:(28÷7=4)怎么算的?再(女生齐说算理)

  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法时,可用什么方法求商?(“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你有信心能又快又对的求商了吗?

  三、实践应用

  1、算一算:

  48÷8想:()八四十八

  42÷7

  想:

  35÷7

  想:

  40÷8

  想:

  学生上练习本独立完成后订正。

  2、做一做:

  反馈:

  a、指名汇报答案,全班订正。

  b、观察每组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乘法里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法里的两个因数,一个是除法里的商,另一个是除法里的除数。)

  c、小结发现:所以根据一个乘法算式,能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除法和乘法关系密切,它是乘法的逆运算。

  其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六一呢,现在就有几只动物宝宝正积极准备呢,不过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

  3、“小鸟回家”的游戏

  师:瞧,小鸟正在练习回家的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哟!

  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最后一题全班用手势选择后再订正。

  4、“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

  师:大家齐了协力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小白兔可急坏了:原来小白兔想采蘑菇过节,可是河太宽了,需要踩着树叶过河,可是树叶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过,小白兔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P50页第1题)

  让学生扮演小白兔说答案,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订正。

  5、“拔河比赛”的比赛。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厉害,让我们一起参加拔河比赛吧!

  四、全课总结:

  师:谈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养成珍惜时间 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钟表、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2、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3、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二、探究新知

  (一) 学习例5

  1、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几时、几时半了,下面钟表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出示例5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在认时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

  (二) 学习例6

  1、 教师:出示例6图,学生认时间

  2、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3、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4、教师教写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5、书91页,学生练习

  三、在活动中体会

  1、出示时间,学生边说边拨

  8:10分 11:15 7:35 3:08

  学生边说边拨

  2、同桌练习

  3、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计时间表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播出,请你填写节目时间表,

  学生活动

  四、课后记: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P4~5分草莓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动手制作、画,认识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 能找出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动手制作、画,认识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 欣赏上海建筑(大剧院、卢浦大桥……)

  (1)比较它们的左边与右边。

  (2)揭题:像这样,左边与右边都对称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 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像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吗?

  3. 判断(探究题2)

  二、认识对称轴

  1. 做一个轴对称图形(蝴蝶),验证其特征。

  (1)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2)两个翅膀叠合在一起,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①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会重合。

  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我们叫做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对称轴。

  2. 指轴对称图形(蝴蝶)的对称轴。

  3. 找对称轴。

  找出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中的对称轴。

  4. 画对称轴

  找一找、画一画它们的对称轴。

  5. 判断(题5)

  图中哪些红线是对称轴?

  三、探究、画轴对称图形

  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们成为轴对称图形(题4)

  (1)独立完成。

  (2)演示核对。

  四、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

  动手制作松树、红心、星星……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除法内容。教材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难点,教材分散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方法,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设计理念】

  1、由于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先求出除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数位商。教学时先以这主题图导入课题,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试商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展示课件“草莓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水滴滴的草莓,喜欢吃吗?

  (生:喜欢)平时,妈妈买回来的草莓,你们洗干净后,就可以吃了,对吧?

  (生:对)今天,老师见到一只猴子,看着草莓非常着急地跺着脚!为什么呢?原来是猴妈妈买了许许多多草莓回家,要小猴子按照妈妈的要求,分在盘子里,还要回答出妈妈提出的问题才能吃草莓,这个可难倒小猴子了,他不会解答妈妈的问题啊!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分一分吗?

  (生:愿意)好啊!你们比比看,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解答猴妈妈的问题,也能解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给你点赞,或者获取一个大草莓(图片),喜欢吗?

  (生:喜欢)那我们一起去分草莓吧!

  2、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童话式的故事情节引入新课,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融入课堂教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索试商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a .出示课件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谁来说说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55个草莓。

  生2:一共有8个盘子。

  生3:要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真厉害!找到了数学信息,现在谁知道猴妈妈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提出问题)

  b:列出算式

  师: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题呢?(分组讨论,交流

  意见)

  生1:用除法去解决。

  生2: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生1:55÷8

  师根据学生的说法进行板书。

  师:谁能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根据除数意义,列出算式)

  (1)引导学生如何试商。

  师:估计一下每盘放几个草莓?

  生1:6个

  生2:7个

  (设计意图:合理估商,培养估算能力)

  师:你怎么知道放6个呢?说说理由。你们都是先看哪个数?用谁的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口诀加盟,探索试商的方法)

  (1)怎样判断估算得对不对?

  生1:看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小,商就对了.

  生2:余数比除数小,商就对了。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初步建立试商模型)

  师根据学生初步试商的过程,进行板书。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

  55÷8=6(个)......7(个)(余数)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4)引导学生加深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是6.

  ɑ、通过对列出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出试商方法。

  师:同学们,回顾刚才竖式计算试商时的过程吧。

  生1:先看除数8

  生2:再想8的乘法口诀。

  生3:除法8和6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商是6。

  生4:7×8=56,比55大,不行。

  生5:6×8=48,比55小,商是6。

  出示课件:

  55÷8=6(个)......7(个)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梳理,让学生更加明确试商的方法)

  (5)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生:5×8=40,比55差远了。

  生2:商和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除数小,余数才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交流,反复比较,更加肯定余数要比除数小)

  2、小结试商的方法

  一看、二想、三比较

  试商时先看被除法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比较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除数小,商就是谁。

  (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试商方法的记忆)

  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运用刚才试商的方法,看谁能去解决猴子妈妈提出的下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如果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式解答:

  师:同桌合作学习,

  ɑ、说说如何列式?

  说说如何试商?

  又出示情景图

  师:6个放1盘呢?

  ɑ、学生独立思考

  b、指名说说试商过程

  集体订正

  再次出示情景图,进一步激趣学生的求知欲。

  师:看,猴子十分开心了,他说也会答问题啦,请同学们帮他判断对错吧?

  ɑ、大家畅谈自己的判断见解。

  指出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尝试应用,强化了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能否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呢?

  出示有关的两个问题。

  师:(1)独立思考,找出数学信息,并解答。

  集体订正。

  出示:最大能填几?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否帮老师解决以下问题呢?

  ɑ、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

  出示“森林医生”。

  师:鸭妈妈医生在到处寻找啄木鸟医生,因为树长虫子了,可找不到!聪明的同学们,看看树究竟怎么啦?帮治治吧?

  师:认真观察每棵树,独立思考,虫长在哪里?病因在哪?怎样医治?......分别把正确的答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在开展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放飞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教材第9页第3题,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练习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验证计算,消化试商方法,加深余数比除数小的记忆)

  回顾知识,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学习了分草莓这一节内容,你们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学到了除法竖式计算时,要先看除数,再用除数的口诀试商。

  生2:学到了商乘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

  生3: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4:学到了试商的方法。

  师:你们真棒!你们要用今天学到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更多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新知,分享收获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8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注意:余数<除数

  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课本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以前学习的课本中除法主要是探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探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应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童话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试商中,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探索试商方法。通过试商过程,总结出“一看,二想,三比较”的试商步骤,并在学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并验证了余数比除数小。

  在学习解决问题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1.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2.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