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主要内容和阅读感悟(读瓦尔登湖有感1000字)

时间:2022-09-03 17:15:08 读后感
  • 读红岩有感 推荐度:
  • 读《正面管教》有感 推荐度:
  • 读童年有感 推荐度:
  • 读《动物庄园》有感 推荐度:
  • 读《廉政镜鉴》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

读《瓦尔登湖》有感1

  你有过因为喜欢一本书的封面而渴望读它的经历吗?你有过刚开始读时感觉艰涩难懂却越读越有味道的经历吗?你有过读后久久回味其中的阅读经历吗?我有!《瓦尔登湖》这本书的阅读经历就给了我如上的全新阅读体验。

  这本书是一位懂书的小姑娘送给我的,我猜,这本书不是她送给我的初衷,而是另外一本书。而我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蓝,纯净的蓝,似天空,像湖泊,若森林……蓝得悦目,蓝得悦心,蓝得想融入其中。纯净的蓝上漂浮着嫩绿的、鹅黄的树叶,让你想到春天,想到秋天,想到一棵树,一片森林……我不懂配色和设计,却被这美好的画面所吸引,忍不住走进了它。

  翻开这本书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很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之所云。”彼时,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读书时段,我深吸了一口气,合上书本,静静地想了想——是的,我确信我已经静下来了,我确信我能够让我的心静下来,读下去,于是我再次打开了它。

  这本书是作者亨利记录的在瓦尔登湖一个人生活的经历,从亲自动手建造必须的小房子,到种植豆类等生活必需品,再到他留心观察瓦尔登湖的动植物的变化,他用他的眼睛和心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闪烁在文字间的他的思考则如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吸引着所有的读者去欣赏,去感受,去思考。

  《经济篇》里,他说:“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人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何尝不是呢?我们大多数人不都是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忙碌操劳,似乎这是生活的牛车拉着自己必须如此,如果不是我们的欲望太多,奢求太多,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的旅途中采集一些生命的美果,芬芳生命的旅程的。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里,他写道:“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纯洁无暇。如果每个早晨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我们经常说,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崭新的太阳照耀下的我们,是不是也是全新的自己呢?!是不是可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可爱,更努力,更向上呢?

  在《阅读》这一篇章里,他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人学会了阅读,为的是他们的可怜的便利,好像他们学算术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他们仅仅是浅涉略知,或一无所知,然而就其高级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绝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能给我们催眠,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新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书本是世界的珍宝,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书,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适合于放在每一个房屋的书架上。要坐着,而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益于书本。”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甚至有一种兴奋的感觉,仿佛作者就在我的眼前,和我侃侃而谈,思想的契合,观点的一致,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精神交流。读书,或许是最不能和“功利”相提并论的一件事,“我们在肉体的疾病方面花了不少钱,精神的病害方面却没有花什么,人的灵魂必须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那么,就去阅读吧,因为,“一本书,能解释完美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

  ……

  无论是《寂寞》还是《种豆》,抑或其他篇章,去读它的时候,总能被其中的一些精妙语言所吸引,这样的语言密码和心灵如此契合,让心灵忍不住雀跃起来。和这些文字耳鬓厮磨的日子,正是疫情期间宅家的时候,心宁静到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瓦尔登湖,在这里种豆、读书、思考,看着春天来临,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如果不能得偿所愿,那么,从此刻开始,就为自己在心底建一所精神家园,如作者一样,亲手建造,在这里读书,观察,思考,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享受四季的友爱,享受思想扎根的快乐,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读《瓦尔登湖》有感2

  不愿把美好的夏天牺牲在多余的玩闹中,时而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林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认为这样做不是从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这,让我想起了梭罗。

  梭罗,谁是梭罗?一个能从一片叶子中读出春夏秋冬的人;一个为大自然所吸引着,去触摸大地那隐秘根须的人;一个不被束缚在纷繁现实条条框框之内的人;一个栖居在黛山晚林之内的人。他是独特无二的,他是一棵树——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支撑和独立。

  845年,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把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搭建,造了一间小木屋,过着出世的生活。从此,瓦尔登湖便成了他的湖。就如他所说的,那是神的一滴泪。在这样一个虫鸟鸣叫、鱼吻着水波的寂静处,他并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是一只马蝇孤独;他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是牧场上的蒲公英孤寂;他不比密尔溪,或是一只风信鸡或是北极星,或是南风更孤独更孤寂。他既可如溪流中的浮木,亦可比拟为高高在上的英陀萝。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那是不为浓妆淡抹所遮掩的底蕴、灵性。《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梭罗走进了她的心,用他的赤子之心来交换。因此他和自然间有一种若即若离,千丝万缕相系的关系。他和自然是水乳交融的,这种感觉是活在血脉里的。我相信你我皆有,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只不过它像那捉不住的风、飘荡的云,只当它临近了,轻轻拂动了你的心头,你才感知它,轻呼“它来了”。

  梭罗懂她,爱她。他能让自己的灵魂因她得到平复。可他也说过,这样的生活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那样的生活。丢弃尘世,不顾城市,一门心思钻进自然,那只能说是一种效仿的形式,是虚假的。“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碰皮肤”,重要的是心本身。世界无穷之大,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种相同的生活,不同才是“人”称号独特性的体现。而人心本是向善的,对一切美好的东西,人心总能为其所吸引。不同的人为不同的美所吸引,顺着美的吸引,顺着心,跟着心走,你才能真正握住生命的须根,你才能找到你的挚爱与专有,打磨它,专心致志地做好只属于你的事——哪怕一辈子也许只有一件事。所以梭罗并不同他人一样,他希望自己不是过去所是的人,他只应了他的心,他并非一心钻进了隐士的理想,所以他想来时,他便来了,他觉得够了的时候,他也就走了。他不是顺从别人,他也不需要他人的顺从,他就是他本身。

  我们也许也应该只是我们本身,不,我们定须成为我们本身。但无论哪种的不同,它们却也有着共同的交点。在我认为那是,深刻和清醒,简单和平静。

  什么是深刻与清醒?那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有时周围很喧嚣,可却没有一个声音能进入我的心底,无关紧要的谈话令人心生烦厌。而深邃且充满人生哲理的一刻对视,却令人颇为兴奋。我想那便是了。知道自己要什么,做什么,信什么。

  而简单就是心灵的单纯。它不是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而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命的最下限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用最简单的视眼看世界。在繁杂的外表下,也可以简单的,就好象一个不解的数学问题,在拨开层层面纱后,始终离不开最基本的原理,而那就是生命本质。

  最后是平静。在《声音》一章中的文字,引发了我对平静与躁动的认识。在我眼中,他们像极了两首曲子。一支来自森林深处,来自冥冥夜空。群魔在那里乱舞,围着篝火,张牙舞爪。幽怨从地底下爬上来,像蝙蝠伏在头上。这支曲子夹达着车鸣声、铆钉敲打声,寒冷和惧怕爬上脊梁骨,幽哀惧怕。而另一支来自月光下,花从中。是自然的琴声,婴儿的酣睡声,知了声。在潜意识中吸引着他离开噪音,漫漫走向瓦尔登湖,走向心湖。

  在春天开始,经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在春天结束时,在心中荡开层层涟漪,在视野尽头总有一个亮得发白的光点。这是一个美好的日暮。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充满期待,赤脚在自然里走来走去,成了瓦尔登湖的一部分。

读《瓦尔登湖》有感3

  我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静静的下午,世人忙着他们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阅读。徐迟在译本序言里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然而收获的快乐,使我想叫喊,无法安静。我读了多久,就快乐了多久。之后,夜慢慢弥漫了上来,我走到户外。脚踩大地,感觉它已变成了一个富矿,我面对着数之不尽的珍宝,欢喜异常。抬头望天,星空像是为我开启了天幕,在那里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么美好与玄妙。我知道瓦尔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泪,滴到了我心上。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生活赋予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变的富足与无忧,只要我们“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针一线密密缝,为我们缝出了一双这样的靴子。

  瓦尔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师和朋友爱默森的私人领地。征得他的同意后,梭罗拿起一把斧头,勇敢地走了进去。“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在湖畔,他用双手建起了一个约14平米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生活。在这段不朽的时间里,他自己开荒种地,或渔或耕,得以糊口,思考和写作。

  他过着至俭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瓦尔登湖水,岸上的松,飞翔的小鸟,林间的花丛一样,沐浴在无量的光辉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宁静。文明社会把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找不到原始生存状态下的充实和幸福。看着那些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们啊,快到这里来,听听梭罗怎么讲。

  他不劝说大家放弃掉我们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过上自耕自种的简朴生活,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选择了你的方式并坚持,一个贫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国王。

  对那些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他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你认为成功的路只不过是其中一条。不要拿你的尺子来去衡量和鄙薄另一个。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诗:今日为是,昨日为非;法国为乐,英国为悲。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为我们上了课: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究竟谁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清醒,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性。虽然一亿人中才有一个人过得诗意和神圣,但有了这个向往,我们就可以“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去探寻,去追求,我们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即便从现在才开始上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瓦尔登湖》就是那封“远方亲人的来信”,是150年前的梭罗用他的清醒与诚恳写就。

  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瓦尔登湖》却让我站起来,从水沼中走开,并给我“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一双,于是我开始飞翔。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海子卧轨前,书里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怜的孩子,连死也要带着它上路。我想另一个天国里会有他的幸福,在那里,和梭罗一样,他开始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泪”。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没有垂钓种庄稼的梭罗,看看他的小木屋,破旧的四壁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但是梭罗告诉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圣,瓦尔登湖就在我心中。

读《瓦尔登湖》有感4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5

  轻叩一本名著,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而谈;翻开一帙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奏鸣的隐隐梵歌……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本由美国文学巨匠梭罗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瓦尔登湖》,为我驱散心头一份躁热,拂过一缕清新。

  白居易言道:“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用心记录春夏秋冬的风景变幻,他心中那份着上乌托邦的理想色的超验主义实践激励着他为建立与现代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相对的返璞归真,还原生活的原始与本真这一梦想而不懈奋斗。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这份非常人所能及的决心与魄力,他无情的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凉不毛之地,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而窄的床,一张残旧的工作桌和一些零落的,早已泛黄的牛皮稿纸,仅仅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那份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探索,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赞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或许正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所言: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飞禽走兽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淡泊而纯真的情愫啊!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换位思考,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舒真,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如此吧!

  平淡的语句中不仅涵藏着对自然纯真无邪的热爱与渴望,还深深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无情而冷酷的忿恨与鞭挞!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大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堕落,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一书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社会发展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靡地挥金如土之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毒沼,难道就不怕梦醒后的悲剧?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无尽的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而非付出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人类的盲目,携着诙谐去痛斥人类的愚昧。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上层社会,这对生活在广大基层的生来卑微的人民而言,他们活着就像一部部冷冰冰的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思想之花却早已萎缩,莫非这就是所谓的“随遇而安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甘甜的清泉,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烂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如水晶般弥足珍贵的思想,在这绝世佳作中熠熠生辉,终点即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与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清茗,让人安静,让人沉醉,让人顿悟……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在这份静谧中共寻那份最初的美丽!

读《瓦尔登湖》有感6

  在目前这个社会读《瓦尔登湖》很容易中毒,书中的作者梭罗的生活态度、看法对我感触很大,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拆卸组装的桦皮屋、一个木工箱就可以满足作者对房子的需求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的人所不停追求的像房子、工作、生活条件等等这些物质东西,在作者看来是这样的简单,而我们为了这些东西却耗去了大部分的精力甚至是所有的精力,最终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对生活仍然是不满和抱怨,我们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过上或是接近作者所过的那种淡然、充实的生活。

  要烧成一盘好菜确实需要好的调料,但一个好的厨师是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寻找或制作好的调料当中,因为这个厨师最终需要的是一盘好菜而不是最好的调料,好的调料绝不等于一盘好菜,现在的生存环境虽然和梭罗当时所处的环境很不一样,但是这本书里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的,比如从整体上看。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都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结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令人深思。

  这是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是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

  从深处看,《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录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哈丁曾经这样评价过这本书: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本圣书。没错,这是对一本书很高的评价。当我阅读之后,我觉得在目前这个灯红酒绿,权钱交易的社会,保持一颗简单、美好的心甚是重要,因为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一盘好菜。

读《瓦尔登湖》有感7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下面是分享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读《瓦尔登湖》有感8

  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他认为他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漫步在铺满松针的小径,闲看着银色鳟鱼游弋在清澈湖水里;秋日里,嗅闻着野果的芬芳,独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兴致勃勃的观看着蚂蚁们忙来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风里,欣赏着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生命季节里;炎炎烈日下,抚摸着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仰望着它们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瓦尔登湖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梦想着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轻轻抚摩《瓦尔登湖》,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我惊叹!

  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独自居住,就是为了证明给世人,“生活用‘减法’,思想用‘加法’”。梭罗,他的心静如水,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他的朴素淡泊的心境触动了我的心灵。

  “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实的幸福”的争论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在这繁华的现代都市里,我们遮住了本应明亮的双眼,喧嚣嘈杂挑起了人们多余的欲望。红灯绿酒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眼花缭乱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们啊,早已不能清静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车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车而烦躁的喇叭声。城市里的人们是在不断前行,还是在自顾自地演戏?

  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有人忘记了生存的价值,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迷茫的度过空虚的时间。我们在漂泊,却始终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在何处?我被那满天的尘埃困惑了。

  还记得那次的数学竞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也为了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最优秀的学生,每天晚上,我都强睁着疲惫的双眼鏖战在孤灯下,每个周末,我都强打着那颗憔悴虚弱的心抗拒着窗外无限的春光,终于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躯壳换来了数学竞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为了成为同龄人中那个“榜样”,我错过了很多次原本该属于我的那些幼稚而快乐的游戏;为了能让父母少一份争吵,多一份和谐,我努力的扮演着他们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发现自己已走过了14个春秋。笑过,哭过,失败过,得意过……却从未静下过心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心灵的家园。

  茫然间,窗外的一阵清风唤醒了我,隐隐吹动着《瓦尔登湖》,一阵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声叹息,为自己,也为了那些迷茫的人们。

  “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若我们能有这份平静,大概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和欲望,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我轻轻的合上了《瓦尔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读《瓦尔登湖》有感9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处于一个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的我们。

  早晨,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各式交通中,地铁一列一列飞驰而过,汽车一辆接一辆驰过。汽车“嘟嘟”的急促鸣笛声代表人门一天繁忙生活的开始。办公楼里,职员门飞快打着各类报告;学校中,学生门在纸上写字“沙沙”声格外急促……

  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同样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中的我,作为学生忙于“两点一线”的紧张生活。

  《瓦尔登湖》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罗在瓦尔登湖滨自己动手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儿住了两年。他在那种蔬菜,在那儿阅读,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尔登湖》中的一切都静谧而美好,这种慢生活与我们大有不同,是我们所不能尝试的。

  在梭罗看来,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获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并没有真正生活。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我们为了活而活,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时间都用于获取物质。但有了足够条件后又因“上进心”而继续花大把时间索取。等到人老珠黄,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解过这大千世界。

  我们能不能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那样“忙里偷闲”一下呢?减少些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欣赏一下朝阳的活力,在一个午后蜷在沙发边吭食“精神食粮”书本……去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美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美丽,是你没有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这个世界。

  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或许只是草丛中的一朵娇嫩的小花,或许只是树上一只与你对视的小鸟,又或许只是一本书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

  你慢一点儿,会发现有“瓦尔登湖”的魅力。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瓦尔登湖》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启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也许只有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只剩下清澈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灵性的文字才能在笔下像流水一样静静地流淌;也许只有当生活从喧嚣中归于平静,从忙碌中归于沉思,月光才能洒下最美的光芒;也许只有当生命归于宁静,栖息在透明的瓦尔登湖湖畔,布满伤痕的灵魂才能得以安息。

  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的那个孤单的灵魂,只有他,在简单的生活中将思想和文字静静地打磨。

  《瓦尔登湖》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它是一本简明轻快的书,因为它不晦涩,它只是一曲灵魂的高歌。从山间清晨的一阵阵微风到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随着季节变幻的乡村田野;从水天一色下的鸥鸟到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从垂在小灌木枝头饱满的浆果到耕作于湖畔放眼远眺的灵魂。这里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他心灵宁静和温暖的港湾。

  正如他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泓瓦尔登湖".这种宁静和温暖是多么让人向往啊,每个人或许都愿意像他一样,平静地居住于瓦尔登湖的湖畔,安静地老去。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对生活还抱有太多地所求,这些"所求"使我们的灵魂不堪重负,无法抛下一切。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追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需杜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你是否也应该有一颗平静的心来面对这不再简单的世界?

  在越来越紧密的钢筋丛林中,心灵的罗盘仍应固执地指向宁静和自然。只有这样,你的灵魂才不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回归自然,那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心灵最好地归宿!而在今天,我们却无法想象它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

  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几乎随心而动的舒适,水泥柏油路面光洁如新而路旁的植物却在忙乱地扎根;室内墙纸五彩缤纷、梦幻动人而室外却一片昏暗布满阴霾。昏暗遮住了我们看清世界的双眼;调味剂麻痹了我们分辨甘甜泉水的味觉;日复一日的工作指挥着我们的身体,如同机器一样周而复始,生锈了便会送往医院修理,修理不了便会送往殡仪馆,最后只留下一个精致的小盒来包装自己。这不应该是我们人类应该渴望的生活!我们渴望回归自然,归于尘土!

  但社会不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就算你的坚定地放下一切回归自然,又上哪儿去寻找这一块净土?要知道,瓦尔登湖只有一个,而人类却有几十亿!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么还不如做一个在都市里隐居者。我们或许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而有的人却甚至连这都做不到,这是人类的悲哀!一次次地追求解放,却又一次次将自己束缚在这片土地上。

  幻想归于终将遥不可及,只能欺骗一下自己贫乏的内心。我们终究是不属于瓦尔登湖的,不像梭罗,他是瓦尔登湖的孩子,只有瓦尔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这片净土。

  曾经那瓦尔登湖的清泉,清澈、宁静、欢畅,一滴滴汇成一泓,如同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涓涓不息,永不停滞。绝不是一滴滴尿液,汇成一股洪流,将它染黄!我只知道,当最后一片净土也被染上了人类的色彩,迷途的灵魂终将会永远找不到方向……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绿灯亮起,四处一片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们的脚步不由地加快了,走起路来,像在追赶着什么,又像被什么追赶着,忘记了如何放慢,也忘记了如何停止……夜幕降临,整座城市被霓虹灯所笼罩,城市的心跳似乎比白天时更快了些,更为躁动,人们从人群中逃离又投入另一个人群中去,似乎在让自己忘记孤独,甚至不让那空中唯一的明月感到孤独。孤独,似乎成了一种错误……

  梭罗面对这喧嚣躁动,选择独自隐居瓦尔登湖,在湖边建起小木屋,过着两年自耕自食的,简朴又亲近自然的生活。这种生活看似孤独寂寞,无法忍受,但对于热爱自然万物,爱这永恒纯洁的瓦尔登湖的他而言,何尝不是最大的满足呢?“我常看到诗人在欣赏了农场最宝贵的部分以后就离开了,而乖戾的农夫却以为他只不过得到了几个野苹果。”或许梭罗自己就是那诗人,他比农场主更了解这农场,他比其他人更了解这瓦尔登湖,他为这湖而生,也和这湖一般永恒。

  梭罗所处的是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当时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大家都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劳碌,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劳碌的人被生活人为的烦恼和过于沉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空闲过真正的生活,如同冰冷的机器一般,机械地过着日子,在精神上却是一张白纸。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里,他只需要刀、斧子、铲子、手推车、手推车以及几本享用的书,他自己耕种捕鱼,看着太阳升起落下,看着四季更替景色变化,如此简朴的生活,与城市中终日忙碌的人相比,贫穷却不卑微,甚至在精神上要富裕得多。与他们相比,梭罗活得更像一个人,过的生活更像一个真正的生活。

  “人的价值不在于皮肤,并不需要接触了才知道。”在梭罗的眼中,社交生活频繁也平庸,平庸之处在于许多人为了社交而社交,频频见面的人却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新的益处,与他们缺少精神上的交流,每次的见面不过是在重新品尝自己这块发霉的奶酪。现在处于大学生活的我们,各种社交活动参差不齐,与其为了扩张自己的人脉参加这些无味的社交活动,还不如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毕竟这茫茫人群中真正懂自己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交朋友追求质量不追求数量。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即使他们远在万里也一样懂你,不理解自己的人即使近在咫尺,双腿做出任何努力也无法拉近两颗心的距离。梭罗即使一个人生活,但他有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有可以享用的书籍,有他所爱的大自然,过着自己所爱的生活,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的,“就像气球一样,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因为膨胀起来,此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栗子成熟的季节,散步于无边的树林中与松鼠采集栗子,在冬季讲来临的时候,仰望那湖中嬉戏完在空中排成“人”字离开这片森林的大雁,在冰雪消融的春季,听湖底冰层融化爆裂的声音……瓦尔登湖时而变蓝时而变绿,蓝是最透明的蓝,绿是最纯净的绿,在梭罗眼中,世上最纯洁莫过于瓦尔登湖,纯洁,亦永恒的纯洁。

  在这喧闹嘈杂的世界,我们要学会从那团成乱丝的人群中将自己抽出,从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逃离,暂时放下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漫步往那静谧的湖边,就静静地坐着,感受湖的气息,享受湖的安抚。即使途中下着淅沥小雨,淋着小雨与自己聊聊天,与湖聊聊天,又何妨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美国著名作家哈丁曾经这样评价《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许是在嘈杂社会中生活太久,刚翻开书的我还不太懂哈丁为何如此评价这本书,随着深入,我似乎渐渐懂了。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所见所得,想象彼时的梭罗漫步在瓦尔登湖畔的田地里,闻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尝野果的甘甜,在田埂与农夫并肩坐下闲谈庄稼,眼中却眺望着瓦尔登湖,碧水蓝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赏梭罗的一种做法,“怀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给他的心思,以他开出的随便什么价格买下土地”,“甚至会出一个更高的价钱把每件东西都买下来”。我想称之为“随意”,而我却做不到如此的“随意”,可以说现在已鲜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极羡慕这种“随意”。梭罗拥有的想象力将他带到遥远的地方,我们却被现实折断想象的翅膀,无法飞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维也纳森林居住,这片森林带给了舒伯特的不仅是心灵的放空,还有灵感,《美丽的磨坊姑娘》便诞生于此,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访客》中梭罗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与“朝圣者”交流生活意见,体验劳动带来的人生的快乐和自尊,送走严冬,迎来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他是热爱生活的,是热爱春天的,春季能给人带来的是新生的喜悦。雪莱在《西风颂》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人生的冬季来临,春日怎会遥远?阳光会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一如春日的来临那般再现黄金时代。人生的低谷自会过去,我们需要勇于挑战。

  在《结束语》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的注入到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我们的确愚蠢,被欲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于世,一生奔波劳碌却不知心灵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们的确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种东西,是被欲望玷污,还是努力前行追随梦想,全靠自己的抉择,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后者,“一个人若能自信的向他梦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愿你我都能寻到梦想的地方。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我静静地,我感觉到自然的力量,感觉到一股清劲的风吹拂着我的心,我了解到,静心感受,原来自然真的是那么美好。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以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和阅读感悟(读瓦尔登湖有感1000字)】相关文章:

1.瓦尔登湖主要内容和阅读感悟(读瓦尔登湖有感1000字)

2.读《瓦尔登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