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课稿

时间:2022-05-02 14:58:49 说课稿
  •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假如人类可以冬眠作文 推荐度:
  • 《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 说课稿 推荐度:
  •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假如》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假如》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如》说课稿

《假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单元主题《快乐的舞蹈》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曲调较为欢快,附点节奏使歌曲更富有跳跃性。同时,附点节奏也是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在音乐课的角度看来,低年级的孩子好动,爱玩,有好奇心,敢于表现,充满自信,本课的歌曲很好的适合了孩子们这些特点,歌曲采用了孩子们生活中平常的一些小动作,可以边唱边做,有很强的表演性,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爱玩,爱动的脾性。

  二、说目标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和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增强对旋律的感受力,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创编歌词、律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用心体验歌曲的快乐情绪,并能表现出自己的快乐,也能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快乐情绪,并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出快乐。

  难点: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

  起初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首歌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所以我想教唱歌曲这一环节会比较容易,也就没在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觉得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唱会歌曲,然后可以留出一大部分时间去进行创编,表演等等。结果,第一次试讲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这首歌几乎全是附点音符的节奏,而二年级的学生对附点音符接触的很少,所以唱起来歌曲的节奏就很难把握。所以孩子们在开心的时候,没能唱好这个节奏,虽然读的时候没问题,但一旦唱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所以,附点节奏相对来说还是很难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

  本堂课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活跃,可以说为学生营造了一堂快乐的音乐课。但根据课堂实况,学生学唱歌曲的准确度不高,也就是,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虽然课前进行了一系列的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和铺垫,但效果不明显,学生依然把附点节奏念得不够准确,甚至多遍练习没有效果。我仔细回忆了一下,的确,课前的十五分钟,自己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得既开心又扎实。可当进入念歌词的环节时,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对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虽然熟悉,但是在长句中依然引发了很多的错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困难”,看到了“乏味”,当时的我也没有及时给学生做好调节,一味地把环节拉了下去,以至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当时的我认为,只要给孩子们多听几遍,可能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错误的地方纠正,可是,我错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我的点拨,他们需要我的正确引导,他们更需要我在他们出错的时候及时指正,这是我上完课后最大的感触。孩子们虽然开心,但是节奏还是把握的不好,这是本课最大的遗憾之处。还是要像各位老师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接下来的日子能够有更好、更大的进步。

《假如》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四、说理念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三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西西在轮椅上孤独地望着窗外”三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如在让学生仿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时,通过图片,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人、事、物需要帮助,激发学生情感,有话可写。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

  2、实践、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想象中培养个性,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是:画面的布局和形象的对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会象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若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巨人,变成了巨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学中,我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大胆夸张地进行表现,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激发兴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力求一开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住,动画片是每个孩子所喜欢的,所以在开课伊始,我先播放了《格列佛游记》片段,激发学生想象“巨人”在小人国的奇遇。同时,我将画面定格在小人在格列佛手上恐慌的样子,运用这样的视觉反差,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什么是“巨人”了,巧妙的点出了课题。有趣、好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假如》说课稿4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小吴很高兴为大家作导游,带大家游览我的说课稿,我们游览的美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我们游览的的线路如下:第一站说教材,第二站说教法和学法,第三站说教学过程,第四站说板书设计。希望在小吴真挚的服务下,能使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Let’s go!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原有基础:学生从三年级的课文《赵州桥》开始已经接触了说明文,学习了《太阳》、《秦兵马俑》等说明性的课文。本学期又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了一些应用说明表达的基础。

  本课内容: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将会变得让我们人类无法生存。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后续知识:本课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请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方法仿写一个事物,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作用。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

  情感目标: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难点: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4、教具、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搜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导—扶—放”和角色多角度的方法来达到预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六大环节:

  (一)读题揭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灰尘)。

  [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要点(灰尘),引导学生学抓关键词来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以“尘”激趣,学习灰尘的“小”

  1、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尘”字。

  2、分析“尘”的字形字义。

  [一开始从“尘”的字形出发,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这也为下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作了一定的铺垫。]

  3、学习灰尘的特点(“小”)。

  ① 灰尘很小很小。

  ②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尝试运用“看——想——比——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先看“尘”字,再想“尘”的含义,然后通过比较两个句子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小”的特点的,最后通过读体会说明的好处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认识灰尘有害的一面

  1、谈话交流灰尘的危害。

  2、人们一般情况对灰尘的看法。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我尝试采用引用法——引用了课文语句“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灰尘的认识,明白灰尘危害人类的一面。]

  (四)学习灰尘的作用与特点

  1、谈话过渡。

  2、设疑激趣: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我采用“悬念法”——设制悬念“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想通过造成疑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好习惯。]

  3、“导”与“扶”,学范例。

  没有(灰尘) 假设

  作用(后) 特点(前)

  有 (灰尘) 作比较

  [我尝试运用“以读代讲法”——想达到通过读理解灰尘的作用,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加深对灰尘特点与作用的认识。最后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自学课文中列举出的其他特点和作用。]

《假如》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生活,关爱环境。

  认识9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也动手写诗。

  五、 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听《神笔马良》的故事。(录音)

  2.教师语言: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示题)让我们来读课文。(请同学自由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可以按下面的提示指导朗读。

  读第一次时,起音舒缓一些,停顿长一点,造成一定的悬念。

  读第二次时,语速加快,形成一种关注下面事物的急切心情。

  读第三次时,重读“马良的神笔”。强调“马良的神笔”,意思是下面讲的事更重要。

  读第四次时,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

  (2)“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

  读这些语句时,感情也不一样。第一个是兴奋,第二个是喜悦,第三个是沉重。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教师归纳。

  3.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4.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5.小组逐节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1.小组学习

  (1) 课文用三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小组里读一读。

  (2) 在这一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给时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交流自学情况。

  4.感悟句子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我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 反馈。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第2句更能说明太阳的需要大。)

  (2)学习第二段。

  小组读,思考:我还有什么愿望?

  问:小作者为什么有这个愿望呢?

  比较句子: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小作者怜惜小动物,说明小作者很有爱心。)

  (3)学习第三段。

  小作者还有愿望呢?听老师来读读第三段。

  西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呀?所以,小作者要给西西画——

  假如,西西真的恢复了健康,他会对小作者说什么呢?

  5.扩展说话:我要给……

  6.感情朗读。

  (1)读懂了你喜欢的诗节,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把这一节读好。

  (2)指名读、范读、模仿读、男女生比赛读。

  (3)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指名背,分组背。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背诵课文。

  (二)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按照复习步骤小组自学。

  3.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2)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4.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5.巩固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并通过组词语理解字义。

  (三)拓展活动

  1.小组讨论: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出来,再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四)实践活动

  课文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或写一段诗歌,还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自己想象的内容。

《假如》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

  它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把学生的自我阅读,并在读中得到自身真实体验贯穿本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首先我播放了电影《神笔马良》的小片段,然后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 “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把马良的那支神笔借来了,还把它带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们瞧!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换位体验 激发情感

  如在学习《假如》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小树冻得发抖这种情境,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淡淡忧伤的音乐中,轻轻地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 ” 在我叙述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身子也随小树颤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表演“缩着身子,轻轻地叹息”这一动作,学生在表演当中,不知不觉地有效复习了“叹息”、“缩”这些新字词。通过换位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要帮助小树的强烈愿望,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此时,已扣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

  3、朗读课文 感悟内容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李镇西老师说永远不要放松语文的读。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能够品味字词,感悟文字后的情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朗读指导上的教学行为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因此整堂课下来,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

  4、联系自身 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中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5、升华感知 扩展延伸

  儿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显示,第一学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采取有效途径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中的理解效果。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我把现今的环境污染,世界的贫困、饥饿、失学儿童的困惑等等状况通过视频播放,并配上淡淡忧愁的音乐,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时我问到:“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身笔,你会画什么呢?”学生们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愿望当中。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另外我的板书又富有童趣。我先在黑板上挂一支“神笔”,再在两旁板书。富有童趣的神笔,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假 如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假如》说课稿7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二年级下期的第三单元的第十课《假如》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等。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3、通过阅读、感悟和教师的启发,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编排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所以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4、课时安排

  全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识字情况,理解课文,指导朗读背诵。第二课时:背诵课文,写字教学,总结全文,加深认识。今天说课和模拟作课的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的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扶的帮助下学习了第一二小节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指导了学法,也培养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同时以创设情境,启发探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划一划,想一想”等学习方法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开始,先看动画片神笔马良的方法出发引入新课,随机揭示课题,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后的情感。如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爱心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同学们,当西西拥有一双好腿后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情感。难点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3、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适时的总结全文,使同学们知道关心和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大家都应该有一颗给人快乐的美好心灵。作业。是让同学们把刚才编的小诗写下来读给家长听一听。让同学们知道写话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培养同学们写话的兴趣。

《假如》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四个生字:勿、埃、漉、晕。

  ⑵ 正确认读: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

  2、能力目标:

  ⑴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⑵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⑶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总结学习收获。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

  【教学重点】

  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点光源、散射、日晕等词的大致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喜欢灰尘吗? 生1:喜欢。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喜欢灰尘的道理。

  生2:不喜欢。 师:灰尘污染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没有它行不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没有灰尘》。

  (板书:假如没有灰尘。)

  二、朗读与理解

  师:朗读全文并思考“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用直线画出“特点”,用曲线画出“作用”。 (学生活动。)

  师:默读第一段,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 (生1读画出的句子: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中间。)

  师:如果拿极小的灰尘和排球比,就如同拿排球和地球比。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个特点?

  生1:细小。 生2:极小。 生3:微小。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百万分之一毫米,几百分之一毫米。

  师:这些是什么? 生:数字。

  师:用数字说明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这种方法就叫──列数字。 (板书:列数字。)

  师:作者又介绍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 生:很大的东西。

  师:为什么作者要称细小的灰尘为“庞然大物”? 生探讨。

  师辅助: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 生:肉眼看到的。

  师:拿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 生:和小的灰尘比。 生:和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尘比。

  师辅助:大的灰尘直径几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尘直径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生计算:一千倍。

  师:一千比一,大的灰尘自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生探讨,师辅助:作比较。 (板书:做比较)

  师:还有其它特点吗? (生2: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散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

  (师板书:散光。)

  师:有什么作用? 生1: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日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生2:使阳光变柔和。 (师板书:柔和。)

  师:怎么说明灰尘这一作用的? 生:如果光太强,人就睁不开眼。

  师:“如果”是什么意思? 生:假如。 师:假设一种情况,这种方法就叫“假设。”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能散射那些颜色的光? 生:不加选择的散射七色光。 (师板书:白光)

  师:用了什么什么方法说明这一特性的? 生探讨。

  师辅助:“遥远的天空随着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 生:高和低。

  师:这是作者在作…… 生:作比较。 (师板书:作比较。)

  师:灰尘除了微小 散光 还有其它作用吗? 生: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 (师板书:吸湿。)

  师:吸湿有什么作用? 生1:凝结成小水滴,地上不会湿漉漉的。

  生2:最终形成云雾,雨雪调节气候,保护生物。 生3:形成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的美景。

  (师板书:干燥 保护生物 气象是万千。)

  师:说明干燥作用时,用了那个词? 生:假如。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假设。 (师板书:假设。)

  师:还有哪里也是假设? 生探究:更严重的是──生物的生存。

  师:这是真的吗? 生:是假设的。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吸湿形成小水滴,还能形成什么景观? 生齐读课文倒数第二句。 (师板书:气象万千。)

  师:全文只有一个叹号,作者为甚用叹号? 生:感情强烈。

  师:读读这唯一一句有叹号的话。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作者用叹号要表达什么?很讨厌灰尘吗? 生:赞美灰尘。

  师: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灰尘古来让人讨厌,为什么作者要赞美它? 生:它有它的作用。

  师:是啊!小小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看来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啊!

  三、拓展

  师:谁来用简短的一段话概括灰尘的特点、作用?用“假如……”的形式。

  生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师:虽然灰尘有碍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但是人类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散射强烈的阳光,人无法睁开眼睛,天空将只有调的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

  师:换个方式说。用“正因为……”的句式。

  生尝试叙述。

  师:虽然灰尘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让人讨厌,可是正因为有了灰尘散射强烈日光,人才能睁开眼睛,天空才五颜六色;正因为有了灰尘吸湿,万物才不会湿漉漉的,才形成云雾雨雪,生物正常生长;正因为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看来让人讨厌灰尘是不可少的,世界上的物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啊!

  师:在摘录本上摘抄描写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句子。

  学生活动。

《假如》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课时内容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说理念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学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个性化感受。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华,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辟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我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在自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提出问题:①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②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先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自学成果,对于易读错或记忆有难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识记。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如何带着表情去读,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4、升华感知,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以上内容是我在备课时和教案一起准备的说客稿,我执教《假如》这篇课文后,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总的说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锻炼。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以说话,写话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抛出的问题是:你像老师那样,在需要停顿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表出来,结果孩子们几乎标不出来。原因就在于低年级学生,单纯的强调朗读技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假如换一种教法: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饿的发慌,这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说出很孤单、很无助的感觉。然后老师接着引导而此时的小鸟也是这样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体会应该是比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大框架确定后,还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只有考虑的周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能作出较恰当的回答。有时侯,一节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而显得精彩,使整节课显得有生机。

《假如》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11

  张老师刚才的试课,是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张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策略恰当教学环节清晰

  本节课张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张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夯实识字基础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在指导“良”和“食”的书写,张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区别笔画、字形,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三、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张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张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四、读写结合,拓展适度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张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希望张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行走在追求完美的教学之路上,力求实现崔峦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假如》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1、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知道神笔的作用吗 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慾望也被激发了。

  2、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3、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4、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5、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的特点作用及和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学习使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科学相整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自主阅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全班交流,学习升华——拓展延伸。谈话导入,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结合查找的资料说说)课件出示灰尘的害处。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假如没有灰尘会带来怎样的结果?灰尘究竟有怎样的特点、作用?确定好了学习目标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自主阅读。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自主读文后请大家交流学习的收获,即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灰尘究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课文是怎样说清楚的?下面请大家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我利用网络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在电脑上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全班交流,点拨指导。这个环节主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开,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小组汇报中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句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说明方法,并练习朗读:(出示课件)

  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

  “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

  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

  C体会说明的好处: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D练习朗读背诵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③交流查找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④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1)如鸟粪、电视、网络……(2)练习说话(3)试着写话(4)交流、师点拨

  ⑤根据事物有两面性的观点,仿照下面的句子,再造两个句子

  四、说明文小练笔

  1、学生继续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益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实践的依据。

  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例如:假如没有电话(手机、电视、书、网络、游戏机、电脑、高速公路等)

《假如》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第十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继第8课《校徽设计》、第9课《精美的邮票》、第10课《做年历》之后又一节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面的几课学习内容属平面设计知识,后面的学习中将学到立体造型的内容,所以本课是起到从平面设计知识到后面立体造型学习做好铺堑。

  3、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2)通过想像设计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3)培养创新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像设计出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用直观形象的符号表达出来,所以我定此为重难点。

  5、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及汽车的模型、教学图片、彩色笔或蜡笔、绘画纸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着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对美术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内容课型已学习过,具备一定的绘画基本设计能力。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欣赏、分析能力较好,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提问法——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路。

  2、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启发联想式教学法——通过事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依据:我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做到突破重难点,通过提问、讲故事、观看汽车图片、分析造型、色彩,启迪创新思维,我主要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总结进行构思设计,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五、说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提问,观看模型,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从家到学校,你们认为是坐汽车快,还是走路快呢?

  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汽车的模型看看,同学们看到的模型汽车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汽车有何不同?(模型汽车理念化,着重于设计型与色的新颖。)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外观上有驱动、车厢等,概括出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所以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二)兴趣入手,粗略了解。(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那么你们知道汽车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师: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发明汽车,讲述汽车发展史,总结出创新给工业带来的繁荣,自主创新给民族带来荣誉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依据: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目的:使学生初步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总结出创新给人类交通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

  (三)开拓视野,了解创新。(分析汽车设计大师的作品,了解汽车造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设计师们设计的概念汽车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图片)。当我放到中国吉利跑车的时候,问:“同学们,你知道这辆车是哪个国家、哪个公司制造的吗?”(小朋友:不知道,或许是中国……)我说:“这是中国的吉利公司制造的跑车,它是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开发的汽车。吉利跑车它的外形及发动机都是中国人自己创新开发的技术,它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汽车大展的舞台。让中国人在世界汽车行业的舞台上争得了荣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骄傲。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汽车设计,我们设计的汽车外形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我们的大脑与双手,构思与描绘外形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的汽车,那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让学生了解大师设计的思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分析画面汽车设计的创新——造型与色彩。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变幻的主要元素】

  (观看汽车的分类,进一步加深对设计造型的理解,明确设计新产品的理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辆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呢?师:同学们看过设计大师设计的新产品,作品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有何不同?

  【了解汽车用途的多样性,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四)言传身教,直观感知。(通过观看教师演示与分析设计要素,理清设计的根本思路及表达方式。)

  师:那么你先看看老师是如何想,如何画出来的。我把我的构思说出来:我生活在美丽的海南岛,一年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有美丽的沙滩,有椰风海韵吹拂真舒服,那老师设计一辆外形美观车顶开蓬的休闲型汽车,敞开车顶就可以呼吸到清鲜的空气,多舒服啊。接着示范画出我描述的汽车,边示范边讲解设计要素与设计意图,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构思说说再画画……。

  【将抽象的知识演化为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以上讲解与演示,学生总结出设计的主要元素:造型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

  (五)理清思路,意出于形。(学生陈述自己的构思,对其构思用绘画形式来表达。)

  师:展示同龄学生的汽车设计作品(有画的、也可以是手工立体制作的)作品,总结主要体现了作者设计的主要理念。

  【加强学生设计表达能力】

  (六)展现自我,突出重点。(作业:用绘画方式设计一辆造型与功能独特的汽车。)

  口头描述自己将要设计的汽车外形和功能,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视细化作业指导。

  【通过动脑、动手,将理想变为现实。】

  (七)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学生作业展示、学生自评、教师小结。

  【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八)拓展思维,造就未来。

  课后拓展—可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表达形象的变幻(如: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新颖汽车)

  【材料表达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假如》说课稿15

  一、定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低年段在这一领域的标准要求是“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课取材于英国作家乔纳森的《格列佛游记》中的经典片段。教材的两个版面分别穿插儿童画和人物摄影图片,这些作品都取材于学生,充满童趣,此外教材中设计的问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奇遇故事的大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说一说 想一想”的板块体现了启发发现、思考和想象的意图。“艺术创造”栏目为学生提出了创作要求,“评一评”栏目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将学生的评价主要向表现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表现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对比关系的处理。这些画面和文字提示很明确的表达了两个意图:一是学生对故事内容的联想和想象。二是怎么利用大与小的视觉表现故事内容。

  这节课我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想象“假如我是巨人”的故事,运用大小对比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2、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3、让学生在绘画活动中敢于冲破常规,体验想象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核心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大小对比表现故事内容。

  二、明标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一般都会有:用眼看——用心想——用手画的学习规律,这节课的图片画面,视频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和心,将学生带入到“假如我是巨人,我想为小人国做哪些事情?”的联想中,但是想象的画面怎样在纸上合理的有趣的表现出来,学生就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状况,因此我根据核心目标:确定了一个核心任务:怎样才能把自己画成巨人?

  这个问题在教师示范指导的时候提出,这样学生能有意识的观察老师的示范和讲解,有目的的艺术实践。

  三、落标

  (一)创设情境

  1、创设说故事的情景:由《格列佛游记》的片段将学生带入故事。

  2、创设编故事的情景:围绕“假如我是巨人,我想为小人国的人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展开联想。

  3、创设画故事的情景:在想象故事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的把想象故事用对比的手法画出来。

  (二)示范指导法。

  二年级学生思维飞跃,想象丰富,但眼高手低,要把这些思维亮点表现出来还要靠要靠绘画技法来表现。在落实本课核心目标——画面布局与形象对比这一环节时我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合作添画的方式解决画面构图和形象大小的处理,为学生后面的艺术实践做铺垫。

  (三)德育渗透

  教学时通过说巨人故事和想象你为小人国做哪些事对学生渗透乐于助人、帮助他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测标

  我采用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这三项活动测试本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

  1.说一说(把编的巨人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画一画(是否能将编的巨人故事运用大小对比的手法画出来。)

  3.评一评(故事是否有趣?学生是否在画面中运用到了大与小的对比?)

【《假如》说课稿】相关文章:

1.《假如》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