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说课稿

时间:2021-12-07 18:15:51 说课稿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女儿的信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自读课文。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说明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这个单元只要讲解对艺术的感悟,对亲情、对爱情本质的诠释,让人感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但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作者没有采用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诠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目的。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因此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和有关作者的生平著作。

  2、能力目标,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3、情感目标,品味重点段落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启示,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进行适当的青春期教育。

  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段落较多,而且文章阐述的道理较抽象。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某些含义深刻的段落和语句。

  3、理解爱情的含义和本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初三学生的知识有限,加上自学能力较差,我将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一些意义较生涩,较抽象的语句和段落,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讲解,并将问题细化。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

  把。”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教法(讲授法和提问法)和学法(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导语设计为如下: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这时我再抓住时机播放同学们熟知的歌曲“泰坦尼克号”,让大家对本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我再顺利的过渡到“环节2、自读感知落实基础”

  环节(二)、自读感知落实基础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因此,我设计了“自读感知,落实基础”这一环节。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中提出的以下字词读音及意义问题: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一幢zhuàng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然后我再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抔)。这就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接下来,我再适时对作者作出以下介绍: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最后,我将请学生默读一遍文章,以便同学了解文章内容。自然也就解决了教学重点,

  环节(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自然的就过渡到“整体感知梳理结构”这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文中的故事。

  再让同学分成小组分析和讨论如下问题:

  1、上帝在创造了人后,三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

  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在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少年是所听到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出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讨论中,深入浅出,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对文章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四)、拓展延伸解读推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展示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的一段话语:人的爱情应当是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年龄差不多和同学们一样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这样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根据文章中提到的爱情的本质,再结合中学生早恋的现象,谈谈你们的看法。

  最后,我再做简单的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像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时我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环节(五)、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因此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就自己所知道的爱情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谈谈自己对爱情的感受,并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明白文章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以上,就是我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分析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简析

  《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课文, 本文作者面对14岁女儿提出的问题不回避,而是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述了爱情的真谛。“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贯穿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本册第二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人类精神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本课则是诠释爱情本质及应用书信体委婉说教的重要课文。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件任重道远且艰难的工作。物欲横流的今天,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仅关乎他们的未来成长,更关乎和谐家园的创建。所以,本课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尝试。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习“怒不可遏”等词的应用,体会主旨,掌握应用书信委婉说教。

  2 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读课文,看资料,观VCD,讨论交流,感悟爱情的意义。

  3 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体会真挚的爱情,理解幸福需要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关系。

  难点:理解幸福的前提是智慧,智慧的前提是“努力”。

  三、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有效的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用实践式,启发式,形象图画式,质疑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趣。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绝非易事。我将采用多媒体模式一的教学手段,增添直观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应用亲自动手法,角色分配法,比较法等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质疑,讨论解决问题。通过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训练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设计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借歌德的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和遐想,然后应用两个反问导出“爱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配合上课的氛围,将课题改变。要求学生板书作者和介绍作品,训练勤于动手能力,培养细心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作到有的放矢。课前对学生爱情观的调查也不容忽视。以活动的形式把对爱情的认知写到纸上,与下文的探索形成对照,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阶段,全体师生分角色朗读,训练团结协作能力,提高情感朗读水平。对字词的掌握设计三种方式,改变字词的传统教学为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速记能力,更能化苦学为乐学。第三环节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设计学生喜欢的方式跳读课文,复述内容,总结主旨。在复述中,引导学生获知“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并启发思考三者的关系?启发时在黑板上画出心型图案,从直观上激发学生思考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关系。难点的突破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和幸福的关系。第四环节,主要运用资料助读和观看VCD,让学生从直观上更形象更全面的理解的爱情的多种表现形式。第五环节,我用现身说教引导学生讲述父母的爱情和对此爱情看法,帮助同学们正确看待:平凡是爱,琐碎是爱,吵架是爱,患难是爱,偕老是爱。到此,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全部突破。但真正成功的一节课还需提高写作能力,点睛一笔,掌握书信委婉说教的方法,最后布置作业考察对爱的理解和古诗词的运用。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3

尊崇的老师:

  你好!我是来自古板头中学的吴璇,我本次说课的课题是《致女儿的信》。我的说课有八个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预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和.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运用对话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阅读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思考结果,对于疑难之处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同时围绕本文涉及的话题“爱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早恋”这一讨论的话题,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想、观点在对话中迸溅出“火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 ,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②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③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①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②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课前预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本人不理解的语句。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材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本人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结果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本人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本人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本人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本人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八.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 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绝佳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

  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

  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

  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通过与第一幅画面的对比,感受美的结构。

  (课件)补充《关雎》,理解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诗化结构。

  (3)学生齐读第三幅画面,共同感受诗意之美。

  三、感悟主旨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爱情的真谛”是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责任”、“付出”、“关怀”、“牵挂”、“宽容”……

  四、主题拓展

  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自己。十三四岁的你们,心灵深处是否也有一颗叫做“喜欢”或者“好感”的,在悄悄地萌动呢?对比一下我们领悟到的爱情的真谛,你们觉得这种“喜欢”是爱情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该怎样处理这种微妙的情感呢?

  课件补充:《写在学生日记上的信》

  五、结语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5

  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 :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 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搜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爱情故事。

  2.学生课外解决本文的生字词,并思考对爱情的看法。

  3.学生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准备好讨论交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二.自读感知其 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繁衍yǎn   忐忑tǎntè  一抔黄土póu  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幢zhuàng   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推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品读上帝

  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四、 拓展训练

  大屏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结尾:

  有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就象文章中的这对老人,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的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作手心里的宝。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成时,也一定能够收获 甜蜜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

【致女儿的信说课稿】相关文章:

1.致女儿的信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