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1 16:40:48 教学设计
  • 《项链》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挑山工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故乡》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体育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翠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xxx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xxx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4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

  (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 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大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两军 黄盖 写信 草船 火烧 上岸

  相对 献计 诈降 冲寨 敌船 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5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赤壁之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知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知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自主参与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 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 自不( )力 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 丢( )弃( ) 无心( )战 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 ),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 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 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 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教案说明]

  本篇是一个故事情节很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样很强的课文,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同时又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中,复述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

  一、走进名著。

  通过电视剧主题歌,通过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布置的课后作业,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同时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课内课外相沟通,现代与古代相融合,养成他们多方面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好习惯,帮助他们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全,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精读“火攻”片段,学会复述。

  “火攻”是3万东吴兵士打败80万曹军的关键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于是我通过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辅助于整个教学,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次出现,随后再对“火攻”的四个环节逐一进行研读,找句子、朗读、思考问题。在对这些环节熟知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火攻”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请学生复述整篇课文,从而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参与,一起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这始终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步步为赢”的知识技能的小练习,既体现了练习由易到难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发全体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给他们自己学习的空间;同时又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课文的主题。

  [教后反思]

  正如文章中记载的那一场扣人心弦的战争一样,我也在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氛围中上完了35分钟,回顾一下,整堂课中,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满意的是:

  1、直观生动的课件让我的课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课件,无论是3万东吴大军和80万曹军对峙的示意图,还是火烧曹营的录像,都让学生们非常轻松地了解了“火烧赤壁”的全过程,记清每一个步骤,身临其境,瞠目结舌,为我的课增色不少。

  2、“步步为赢”吸引所有的眼球。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试图让一些学困生参与,结果很不错。于是,小小的胜利激起了他们随后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们学有所获,品尝了胜利,这让我如愿以偿,更是意外的惊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遗憾,整堂课我的教学步履总显得那么匆匆,因为时间实在匆忙,于是复述只是“火攻”的四个步骤,少了课文的完整复述,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时间匆忙,课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只成了草草的齐读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让我的初衷——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显得单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加长,课堂容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我们的35分钟课堂效率?如何在这有限的35分钟里将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学生领悟的内涵和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传授于他们?这的确太需要我们具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领。

  同时,我的教学设计中,还是缺少一点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比如培养学生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像这堂课,我就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黄盖写信诈降”这一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或者评价一下曹操这个人。虽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来的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但这节课上却只字未提。我想,也许时间太紧,无法单独有环节来展开,我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呀!

  这堂课从备课到制作课件,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实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日益成熟起来,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反思后的收获也更加丰富了。“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赤壁之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