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23 18:23:48 教学设计

《狼》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狼》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狼》的教学设计

《狼》的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狼 。

  2.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 3 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 教案示例二》。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狼》的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1、以本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

  3、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鹿和狼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生态失去平衡的相关材料,并做简单整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激起兴趣

  1、同学们,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出示鹿的图片)狼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狼的图片)

  是啊!提起狼我们就会想到“凶恶残暴”,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可哪一天我们将狼赶尽杀绝时又会猛然发现: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学完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2、板书题目,齐读。

  【课内外结合,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演绎阐释主题,并设计悬念“为什么要引狼入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能读读这些词语(投影出示:字词积累)。

  2、扫清了字词障碍,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个故事的?

  【扫清字词的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围绕重点,合作探究

  过渡语:让我们把心放到文章中,用心把1——6自然段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你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边读边体会,并找出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还可以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课文,)

  交流: 重点品味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句段

  1、感受被摧毁前的凯巴伯森林和谐美丽

  ①出示森林图片,学生闭眼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让学生说说感受。

《狼》的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三次想蒙骗路过的老山羊,都被聪

  明清醒的老山羊识破,最后终于露出本相的故事,说明像狼一样的坏人他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一定要象老山羊那样头脑清醒地对待。

  课文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从狼掉进陷阱的起因开始引入;接着写狼先后三次欺骗老山羊,分别说自己是狗,是狼狗,会摇尾巴,而老山羊分别通过长相、语言和那条摇起来硬邦邦的尾巴判断出它不像狗,不是狗,最终判断出它是狼;最后,狼终露出了它的本性,老山羊却轻蔑的走开了。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课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抓住了狼与老山羊的神态与对话,语言形象生动,用词准确到位。通过描写,一匹狡猾又本性不改的狼和一只聪明清醒的老山羊跃然纸上,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清清楚楚。教学本文时,一定要抓住描写神态的词语:"又老实又可怜”“看了几眼”、“半闭着眼睛”、“着急 ”、“使劲摇”、“露处凶相”、“轻蔑”以及描写语言的句子,辅之于投影、电脑画面,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法与学法设计] :

  1、以故事入手,激发兴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贯穿语言文字训练,渗透 思想教育。

  2、运用电脑软件、投影等多媒体手段,采用对比、引导、迁移运用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归纳学习步骤,并让学生运用学法进行学习。

  3、学生的学习按带问题读、理解词句、感情朗读的步骤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关于狼和羊的故事的课文,是什么课文?(《狼和小羊》)请一名学生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在《狼和小羊》这个故事里,凶恶的狼把善良的小羊吃了。而今天我们要学的关于狼和羊的故事,它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我们学完以后就知道了。在学之前,老师可以透露一点,这个故事里的羊是一只老山羊,而不是一只刚生下来不久的小羊,结局当然是不一的!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会摇尾巴的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借助部分注音,自由小声读课文。

  2、圈出课文里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字音难点:

  前鼻音:善、烦

  后鼻音:良

  翘舌音:善

  字形难点:善:善 善 善 善

  3、准确地齐读课文,简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说自己是一条又忠诚又善良的狗,哀求老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硬尾巴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他的骗。(只要大致能说出来就行了。)

  三、运用媒体,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起因。

  1、自由小声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走到一起的?

  2、理解“陷阱”。

  3、对比句子:a、怎么爬也爬不上来。

  b、爬不上来。

  4、狼是怎样和老山羊打招呼的?理解“连忙”,说明狼着急的心情。

  5、指导朗读。狼和羊不是好朋友,狼对老山羊说的话是套近乎的话,要读出这种虚伪的套近乎的语气。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6、指导读老山羊对狼的问话。个别读,齐读。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归纳学法。

  1、狼一共几次蒙骗老山羊?板书“狼”、“老山羊”。

  2、第一次蒙骗是那几个自然段?(三四自然段)

  3、出示投影片,根据问题小声读课文,找出答案,用“——”划出来。

  小声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狼说话时神态是怎样的?它为什么这样做?

  2、狼说自己是谁?

  3、老山羊是通过什么,怎样判断的?

  4、汇报自学情况。

  a、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它这样做是为了博得老山羊的同情。

  b、狼说自己是狗,板书:“装狗”

  c、老山羊通过它的长相,判断它不是狗的。板书:“通过”“长相”“判断”“不是狗”。

  5、理解“毫不犹豫”,体会狼为了博得老山羊的同情,把自己说成是见义勇为的英雄,请两名同学造句。强调:要说清这件事发生的原因。

  6、指导朗读。

  a、指导:在读狼的话时要读出狼的虚伪,读羊的话时要读出羊的坦率。“狗”、“毫不犹豫”、“跳”、“再”、“不像”、“狼”要读重音,“我”字要上扬,“唉”字要读出无奈的语气。请学生做好记号。

  b、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c、请个别读,学生评议。

  d、齐读。

  7、归纳学法。

  a、回忆刚才学习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步骤。

  b、贴出已写好的板书;

  1、带问题读;

  2、理解词句;

  3、感情朗读。

  三)、学习五到九自然段,运用学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分两组来自学第二次和第三次蒙骗的过程,注意按照三个步骤来学习。投影出示与第一次蒙骗同样的问题,学生用五到七分钟的时间自学。

  1、学习五六自然段,第一组汇报学习第二次蒙骗过程的情况。

  a、第二次狼半闭着眼睛,为了使自己更像狗。(狼睁大眼睛时露出凶光)

  b、这次狼又把自己装成是狼狗。板书:“装狼狗”,解释“狼狗”。

  c、老山羊通过它的语言判断它不是狗。板书:“语言”“不是狗”

  d、理解词语:“性情”,指性格,“得救”,课文指可以从陷阱中出来,“花言巧语”是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这里可以看出老山羊头脑非常清醒,没有被狼的话所蒙骗。“狡猾”是指用虚假的言行来欺骗别人。

  e、“……”的讲解:省略号说明狼的话还没有说完,既说明狼还想继续说一些花言巧语,又说明老山羊头脑清醒理智,不由它再说下去。

  f、指导朗读。读狼的话时要读出语言的虚假和动听,读羊的话时要读出坚决的语气。重读词语:“连忙”、“狼狗”、“特别”、“只要”、“好好”、“别”、“骗”、“老老实实”、“你”、“狡猾”,“舔毛”、“咬虱子”两个词要读轻一点,拖长一点。范读,学生齐读,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

  2、学习七八九自然段,第二组汇报学习第三次蒙骗过程的情况。

  a、第三次狼着急了,因为他担心老山羊不救它。

  b、这次狼说它的的确确是狗,并想用摇尾巴来证明。板书:“摇尾巴”

  c、羊是通过它的硬尾巴来判断它是狼的。板书:“硬尾巴”、“是狼”

  d、电脑动画出现狼摇尾巴的样子,思考:为什么老山羊一看到狼摇尾巴的样子,心里就完全明白了呢?(因为狼摇尾巴时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说明他的尾巴很硬,而狗的尾巴是很松软的,所以老山羊判断它是狼。)

  e、理解“的的确确”,提醒多音字“的”,用“的的确确”说一句话。

  f、投影出示训练题: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去掉括号里的词,意思有什么不同?

  1、狼把尾巴(使劲)摇了几下,(扑扑扑,)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

  2、老山羊看到这条硬尾巴,心里(完全)明白了。

  3、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g、指导句子的朗读,括号里的词语读重音,多音字“扫”要读准。

  h、指导段的朗读,狼的话要读出狼着急的心情来,老山羊的话要读出强烈肯定的语气来。叫一生试读,讲评,再叫一生试读。齐读,分角色朗读。

  3、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带问题读,理解词语,感情朗读的步骤学习了第五至九自然段,我们知道狼一次又一次想蒙骗老山羊,老山羊没有上它的当,终于识破了它的真面目。

  四)、学习最后两自然段,知道结果。

  1、请两生分别读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a、狼看到老山羊识破了自己,最后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b、老山羊最后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板书:“露凶相”、“走开了”

  c、用多音字“相”的两种读音组词。

  2、指导朗读:用恶狠狠的语气读狼的话,用平静轻蔑的语气读老山羊的话,“终于”“恶狠狠”、“该死”、“吃掉”要读重音。

  a、同学自由朗读。

  b、请两生分别读狼和老山羊的话。

  c、师范读。

  d、齐读。

  五)、通读全文,分角色朗读。

  男女同学分别扮演狼和老山羊的角色,老师读作者叙述的话,朗读一遍课文。

  四、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1、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狼通过装狗,装狼狗,摇尾巴一次一次想蒙骗老山羊,老山羊通过它的样子,语言和硬邦邦的尾巴最终识破了狼。从狼装狗,装狼狗,摇尾巴到最终露出凶相,我们可以看出像狼一样的坏人,凶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板书:“本性不变”从老山羊一次一次识破狼,我们又可以看出老山羊聪明清醒。板书 “聪明”“清醒”

  2、学生自己总结道理,不必强求答案一致。参考: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清醒理智的对待他。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26 会摇尾巴的狼

  狼 老山羊 通过 判断 学习方法

  装 狗 长相------不像狗 1、带问题读;

  装狼狗 语言------不是狗 2、理解词句;

  摇尾巴 硬尾巴-----是 狼 3、感情朗读。

  露凶相 走开了

  本性不改 聪明清醒

《狼》的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组课文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鹿和狼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懂得在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能仅仅从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益恶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有其明显而清晰的定位—它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增加阅读体验的疆场。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们应当更加相信学生,充分运用阅读提示,以问题带动全程阅读,以练笔促成读写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

  学情分析:

  这篇科普文章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易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正确读写“厄运、锐减、维护、糟蹋、威胁、相悖、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文本信息,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明白罗斯福之所以作出错误决定的原因。

  教学难点: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激趣—整体感知—阅读理解—练笔提升—总结拓展—自主作业。

  1、导入激趣。

  要求学生讲读过的与狼和鹿有关的童话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在童话原则中鹿和狼的形象)

  (板书鹿和狼)询问学生鹿和狼”分别给在他们心里的印象。

  生自由解说:鹿的可爱、灵秀、善良、神奇;狼的凶残,血腥

  揭题导入。

  (补全板书:鹿和狼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感受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可能会与大家对于鹿和狼的习惯看法有所不同,尤其是与我们在某些童话里读到的观念,更是背道而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和习惯思维出发,解读出鹿和狼的童话角色以及其深入人心的习惯看法,以此与课文所讲述的真实事件构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形成阅读张力,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阅读提示

  (1)想一想凯巴伯森林大批的狼被猎杀后所造成的后果。

  (2)认真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划出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1)交流难懂的词汇。

  随机渗透:理解词语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2)交流难懂的句子。

  检查自读效果。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训练就是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比较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读懂并作出解释,从而辐射到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进行毫无重点的条分缕析。这个片段重在以阅读提示为引擎,发动全文的阅读理解,学生能读懂的不需要讲,在认知上产生困难的地方要精讲,并最大程度的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实现有意义的生生互动。此外,教师还得适当进行学法的渗透和训练。

  3、阅读理解。

  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为什么说狼是森林的保护者?

  思考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分组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从书中发现的知识。

  教师总结。

  4、练笔提升。

  结合课题,联系课文最后一段,在小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写作框架: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

  设计意图:练笔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再度认知和把握,也是对阅读过程的纵深和提升。本次练笔从课题的反思和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出发,重在形成科学理智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练笔点评中,需要教师仔细聆听,尤其对学生表达上的流畅、清晰、深刻予以关注。最后的点评,试图在学生中铭刻一种全新的科学辩证的环保理念;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科学辩证思维的能力。

  5、总结扩展。

  小结:鹿的可爱、善良值得我们去珍惜,狼的凶残、血腥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人类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是动物的伙伴,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愿我们能从《鹿和狼的故事》中获得反思的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能更加科学,更加理智。

  6、自主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加强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我安排如下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题来做。

  (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类似的由于人类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生态失衡的事例;

  (2)谈谈你所了解的人类为维持生态平衡而做出努力的事例。

  设计意图:旨在加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板书设计: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不能违背生物界发展规律

  教学反思:

  语文应该是思想性和语言性的统一,应让语文的思想性与语言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可这篇课文似乎更侧重思想性的。因此我想像这样的课文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语言性的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优秀思想,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狼》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一)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二)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实词。

  (三)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读,重读音 :

  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暝 意暇甚 止露尻尾 前狼假寐 狼亦 黠矣

  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

  虚词

  意义以及用法

  举 例

  其

  之

  以

  而

  (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A、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B、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C、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狼》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准备

  1、生字和词语卡片。

  2、挂图。狼和小羊的图片。

  3、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贴狼图)认识它吗?认识生字“狼”,读一读。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贴羊图)谁能告诉老师,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温顺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板书:和)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二、学习课文

  1、课件演示,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初步熟悉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在看录像和听老师范读课文的基础上,懂得了什么?

  2、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号,目视双行,读谁字音。碰到不理解的词句画上记号。

  3、出示生字词。

  弄脏吃惊温和倒流经常争辩扑去亲爱

  可怜坏蛋找碴儿背地里气冲冲骂

  你觉得哪些词语难读,或容易读错,提醒大家。

  指名读,跟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4、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不好读?

  5、指名分段读。注意不读破句。

  6让学生简单说说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学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会认了没有,读准了没有。

  二、精读课文。

  1、师范读,生思考:想想狼到底想干什么?(范读课文,读出角色的不同性格)

  学生交流。(狼想吃掉小羊)(出示狼和小羊的图片)

  2、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狼想吃小羊,想到什么程度呢?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把“狼很想吃小羊”的“很”读得重,为什么这么读啊?狼这么想吃小羊,心里会想些什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课件演示)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他打算怎样吃掉小羊?他对小羊说了什么?自己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自读。

  师:狼对小羊说了些什么,小羊是怎样反驳他的?谁来读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狼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指导看课件)你能再读一读吗?

  谁还想来读?

  师:小羊能把狼喝的水弄脏吗?为什么?(出示句子)指名读。

  师:(出示反问句)师读。小羊会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呢?这是反问句,它的意思就是说小羊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出示陈述句)齐读。用反问句比用一般叙述句更有力量,这里更加强调小羊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小羊不会把水弄脏的理由是什么呢?

  指名读。

  画简笔画,理解“上游、下游、倒流”。

  师: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羊绝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可狼偏说羊弄脏了水,这就是书上说的……(出示找碴儿)读两遍。

  3、学习四、五自然段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被羊驳倒了,他甘心吗?他的态度变得怎么样了?他又找了什么理由,对小羊说了什么?小羊又是怎样反驳的?

  同桌互读,一人扮演狼,一人扮演羊读。

  (出示句子)分组读。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文中说“就算这样吧”说明狼承认小羊说得有道理,这样是怎样啊?狼第二次说去年小羊经常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而去年小羊还没出生,狼这样指责小羊,这叫什么?

  (出示找碴儿)读两遍。

  4、学习第六自然段

  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狼两次找碴儿都被小羊用事实驳了回去,这一次狼又找了什么理由?

  师:诬赖小羊不面,狼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硬说骂他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这又叫什么?

  (出示找碴儿)读两遍。

  师:现在谁来说说“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对,找碴儿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挑别人的毛病,甚至是毫无根据地找借口,跟别人吵。

  质疑。“争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想再争辩了?

  指导看图。狼的凶相。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先指名读,再男女生读。

  6、体会寓意。(出示课件)

  三、拓展延伸。

  狼扑向小羊,小羊有什么反应?小羊被狼吃了吗?小组讨论。

  指名反馈。

  板书

  教后反思:

  “找碴儿”这个词虽不是生字,但课文就是围绕狼的三次“找碴儿”来叙述的,因此让学生如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时,我参考教参中片断教学,觉得挺好,便原原本本地按里头的设计去教学。可实际上是课近尾声时,还有同学质疑什么叫“找碴儿”。我百思不得其解,按教参里环环相扣,直指重点的教学设计,学生应该会理解。问题出在哪儿呢?经展青教师的点拨,恍然大悟。原来,“找碴儿”这个词对北方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口语中就常用到,教参中的设计适合他们。而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却陌生得很。如果在教学狼第一次找碴儿时,只要多追问一句:“找碴儿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借口’”并在后面教学时多提几次,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就像隔了一层窗纸,只要教师轻轻一点,就通了。还是经验惹的祸,也许教学时太注重教案了,死板地按照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去上课。平时常说联系学生的实际编写教案,好教案只能参考不能照搬,如何去实施呢?还得细细体会啊!

《狼》的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有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重点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儿,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谈你印象中的鹿和狼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有关鹿和狼的故事,在你的印象中,鹿和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鹿 狼)

  没错,在我们的印象中,鹿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所以要保护,而狼却成了凶残的代名词,所以要消灭,可作家胡勘平笔下的《鹿和狼的故事》,却与大家对鹿和狼的认识是相悖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一探究竟。(板书:和 的故事)

  二、导读

  本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一个勇敢者的游戏——采摘智慧果,我们照例四个小组展开竞赛,究竟哪一组的同学会旗开得胜,率先登上夺取智慧果的台阶呢?花落哪家,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个回合——初读课文,自护学习,复述故事——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复述故事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厄运 苟延残喘 面目全非 罪魁祸首 相悖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罗斯福的本意是想保护鹿,不曾想却反而害了鹿,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二)、细读课文,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1、罗斯福为了保护鹿做出了什么决定?受到保护后,鹿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凯巴伯森林呢?(用原文回答)

  2、什么原因使“森林宠儿”落到如此田地?假如你就是当时的鹿或狼,你想对罗斯福说些什么?

  是啊,罗斯福的失策,在于当时对自然认识水平的局限,因为他任职期间是二十世纪初,那时,人们对自然地认识水平有限,本想杀狼保鹿,没想到好心办坏事,却招致鹿死林毁的生态灾难。罗斯福的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探究学习,明确道理——

  (三)、精读课文,探究学习,明确道理

  1、课文借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哪儿找到的?

  (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试着把这句话话加到文中,给它找个坐标?)

  2、读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写体会,可写懂得的道理,也可写类似的事例

  是啊,罗斯福没有考虑到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好心办了坏事,其实,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彼此间都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一条条生物链,如果生物链上的任何一环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态失衡:想捕杀狼(狼字上画差号)来保护鹿(鹿字上画心形),结果,造成这条生物链的失衡(画失衡的天平),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不能凭个人喜好和片面认识去保护或消灭某种动物。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板书)

  三、拓展延伸

  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已深刻认识到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那么,拿起你手中的笔,设计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标语把。

  四、板书设计

《狼》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读“狩、宠、厄、悖“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鹿吗?板书“鹿”。

  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鹿就是我们心中美丽的使者);你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板书狼。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提起狼,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凶恶残暴的词,而在故事、童话、小说中狼更是一种最坏的形象,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着人皮的狼”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板书*和*的故事,齐读课题。本课所写的故事与同学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新授:

  同学们按预习提示的要求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主要些了什么内容?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些了一件什么事?

  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森林被毁,鹿群大量死亡,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将这个故事的?

  2、让我们把心放到文章中,把1——6自然段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喜欢鹿得我们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

  3、谁来读读令你感到痛快的地方?

  4、哪些段落让你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谁来读一读?

  心里是什么滋味?

  原本葱郁的森林和可爱的鹿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可如今却面目全非,怎不令人痛心、遗憾。谁来读一读?

  5、闭上眼睛想一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看到那面目全非的森林了吗?看到那一只只苟延残喘的鹿了吗?

  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吧!

  看录像。

  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杀死了狼,反倒造成了鹿死林毁的悲剧,同学们,你能告诉他们吗?来默读课文想一想。

  出示:鹿(吃)狼

  破坏保护

  森林

  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少掉任何一链,就会遭严重的灾难。

  6、此时你想对罗斯福说些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7、生物界还有许多这样相互制约的例子,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

  8、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塞翁失马》)

  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反思]

  两天前,我接到了通知,县教研室要来我校检查工作,主要是随堂听课。我决定讲授《鹿和狼的故事》。为了准备这节课,我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上网浏览,翻阅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让这节课能触动学生们的心灵,达到完美。

  两天后,我成竹在胸,怀着百倍的信心走进课堂(试讲)。当我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得到他们热烈的回应时,我心中暗自高兴:看来我课前的功夫没有白费。同时我的信心更加充沛,学生这样的学习激情一定会继续到这节课的结束。我踌躇满志,接着问道:“造成鹿死林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可是这节课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本以为教室里会小手如林,学生会畅所欲言。可事与愿违,原本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凝固到了冰点,时间就在此定格。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不禁一怔:为什么我斟酌了半天才确定下来的问题,竟会受到学生如此的冷遇!我只好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来回答,可答得并不尽人意。下面的课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我的热情也大打折扣。为了让课能顺利结束,我只好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牵着学生向前走。一节准备得如此“充足”的课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结束了。

  为什么自认为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反应却如此冷漠呢?我将每一个教学环节想了一遍。毫无疑问,问题出在我身上。备课时,我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想问题,为教而设计,为所谓突出重点而提问。问题没有设计在学生的“心坎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孔夫子说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思路才适应学生呢?

  我拾起课标,反复推敲,琢磨。“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这是《鹿和狼的故事》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我痛定思痛,怎样使课程资源变“窄”为“宽”,变“死”为“活”?我私下里找来学生和我一起备课,了解他们喜欢怎样的提问方法,推翻了前面所有的设计,寻找着一种更新、更贴近学生的突破口。于是有了听课时的的“读完《鹿和狼的故事》后,哪些段落又让我们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这个问题的出炉。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它就如一枚卵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跃跃欲试,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语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整节课精彩纷呈,我倍感欣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教学设计激活了课堂,也给起关键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老师,你写错了!

  今天学习课文。刚刚在黑板上板书下“越”,就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了!”

  我观察了半天,没有发现错误。心想:这么个简单的字我能出什么问题呀?“老师,你把‘越’字右边写成‘成’了!”

  哦?这我倒是真没注意。认真找书看了看,果然如此。若是按照以前的“急中生智”法,

  一般老师们都会这样解释:“老师呀,是故意这样写的,就是要考考大家认真观察了没有。很好,这个同学发现了。”

  这种做法,曾经被誉为教师“课堂机智”的一种。它可以让老师摆脱尴尬的境地,暂时蒙混过关。可是,真的就能维护老师的威信吗?不然。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在被学生问倒时,不肯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总是自以为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学生们也许当时并不晓得,可是天长日久,逐渐长大的他们,未必不会洞察到,原来老师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老师的不真诚,不仅仅关系到教学内容,更涉及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对你还会信任吗?如果师生间的信赖被打破,很难想象以后的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老师还靠什么来为人师表。

  “谢谢博闻同学,老师今天一时疏忽,没有仔细观察就写这个生字,大家可要引以为戒呀!”

  真诚的认错,或许赢得的是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尊重。

《狼》的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唱着《大风车》这首歌到凯巴伯森林中去游玩一翻,好吗?

  小朋友,《大风车》将开到凯巴伯森林中去,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一饱眼福,看看美丽的大森林?

  2.小朋友,睁开眼吧,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凯巴伯森林,仔细的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投影1 森林鹿小鸟)(要求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

  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狼是什么形象?狼和鹿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狼是不是见到鹿就吃?它会挑什么样的鹿来吃?能用“但是或可是”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目睹那一劫难的小鹿,你会想些什么?

  3.过渡:看来,小朋友们都希望把狼消灭掉,让美丽可爱的小鹿生活下去,凯巴伯森林周围的人们也恨透了狼,于是,猎人们一起背起了枪,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大家看看狼怎么样了~~~~~

  狼在死之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进行说话练习和想像训练)

  好,小朋友们说得都不错,现在鹿已经过上了自由的生活,老师想问问小朋友,没有天敌的鹿在森林里生儿育女,于是鹿越来越多,而森林是不会变大的,粮食来自树木,它们会怎么办?森林会变成什么样?不如我们再回去看一下

  4.投影3

  (森林鹿小鸟)你们看到了什么

  投影填空

  ( )的鹿在林间( )

  ( )的小鸟在( )

  鹿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你来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饥饿、生病)

  鹿饿了,干吗不去找吃的?这么多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生病了呢?

  5.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森林狼鹿)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不能把狼消灭掉?为什么?(师小结)

  6.小朋友,让我们走出森林,回到课堂,把我们看到的情景编成故事讲给森林外面的人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

  7.刚才两位小朋友都讲得不错,以下面我们请几个小朋友把刚才的故事表演出来吗?老师这儿有头饰,谁有信心上来试一试,请下面的小朋友配合一下,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

  8.演得很好,老师把这些头饰奖给你们,下面再请你们说一说,听了故事看了小品,你们明白了什么?

  9.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天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狼》的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0课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了解罗斯福为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的措施。

  2、领悟作者借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幻灯片出示课题及鹿和狼的图片。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幻灯片出示:难逃厄运、罪魁祸首、葱郁、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狩猎、控制、宠儿、乃至)

  2、请同学朗读课文。

  三、新课:

  1、自读课文1—6自然段,思考: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幻灯片出示问题)

  2、指名回答,师生讨论。

  3、练习讲故事(幻灯片出示:合上课本,自己练习说一说或同桌间讲一讲鹿和狼的故事)

  4、自读课文7—9自然段,思考:罗斯福错在哪里?为什么?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幻灯片出示问题)

  5、师生讨论(幻灯片出示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的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

  6、分析本课写作思路及课文结构(幻灯片出示相关内容)

  7、罗斯福总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让我们写信告诉他吧。幻灯片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劝说罗斯福总统的一封信":

  罗斯福总统阁下:

  狼吃掉一些鹿后,就会(),而没有了狼,就会();您制定的保护鹿群的政策,只是根据(),这是片面的,并不符合客观规律。

  8、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界生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例?

  9、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狼》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动物的特点。(出示图,板书:狼、鹿)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鹿的身上,让我们借助课文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检查读书情况,个别学生分段读。

  三、紧扣词句,研读课文

  1、(出示图)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着这图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十分喜欢这座美丽的森林。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看到这枯黄的森林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5、生活在其中的可爱的鹿呢?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发现课文中有3个数字是描述生活在凯巴伯森林中的鹿数量的,你们找到了吗?(板书:四千 十万 八千)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分组学习,找到原因。

  6、分组学习,交流反馈。

  7、我们看看课文中分析的和大家的意见一不一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为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边读边想:为什么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怎样读?

  四、提升感受,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自然界就如同一架天平(师画天 平),必须保持平衡,才能使各种生命得到合理的发展。今天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19 狼 和 鹿 三千 十万 八千

  功臣 祸首

  吃

  狼 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机勃勃 葱绿 枯黄

  美丽 活泼 饥饿 疾病

  贪婪 凶残

  (1) 指名读、正音 齐读

  (2) 学生思考: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试用这几个词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森林和鹿群的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先默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从描写森林、鹿群、狼的词语入手,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导,可以很好地落实写字教学目标。同时,引领学生用相关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既是语言文字训练,又确立了研读方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二、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引导学生先看看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变化。(指名读)

  (1)多媒体映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凯巴伯森林前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2) 多媒体映示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景象的图,让学生说说感受。

  (3)指导朗读:这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两句分别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

  过渡:当读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有了一个什么疑问?(指名说 如:为什么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可是,吃光了。)。

  2、引导学生感受鹿群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一看,狼被捕杀前后,森林里的鹿群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1)出示板书:___________的鹿在林间____________。让学生说说,狼被捕杀后,森林里的鹿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数字上的变化,感受鹿群生活状况的变化。

  (3)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这时你心中又有了什么疑问?(在狼被捕杀前后,为什么凯巴伯森林和鹿群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读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紧接着,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2)找出文中数据,体会鹿群和狼群的变化之大。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指名说:但鹿群的后面,的暗算。)

  过渡: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

  5、多媒体映示: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齐读这两句话。

  (2)说一说:谁是功臣?为什么称狼为功臣?谁是祸首?为什么称鹿为祸首呢?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3)、理解引号的作用:狼真的是功臣吗?狼吃掉鹿只是出于它的本能,所以算不上鹿和森林的功臣。鹿想这样吗?是谁让鹿去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

  6、说一说: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狼、鹿、森林、人类,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现在,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指名说)

  【设 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由文悟理的关键。这一过程的设计,围绕一个故事: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故事;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狼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 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 联系,从而领悟到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进而悟出文章蕴含的道理,可谓水到渠成。同时,_______的鹿在林间 ________。的填空,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是很好的说话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说写训练,揭示主题。

  1、现在凯巴伯森林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想在森林入口处设置一个警示标语,你认为应该在上面写些什么?(学生写 写后指名说 师生评议)

  2、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狼多了,鹿少了好不好?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保护生态平衡)

  【设 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作文刚起步,阅读教学中应抓住契机适当进行一些写话训练。这里在学生学习前文的基础上,以设立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说写学习本课的收 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说写效果。另外,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主题。】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像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这样,由于不明白大自然有她自身的规律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人还有很多。多媒体映示:

  马里温岛的猫灾

  马里温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险队来到这里,随船来的几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岛上的霸主,探险队运进了5只猫捕鼠,可是海鸟的味

  道比老鼠好,猫不抓老鼠却吃鸟,结果猫繁殖到2500只,鸟遭殃了,一年被吃60万只。

  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几年,蜗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

  人们喷洒化学药剂,连续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将它除净。

  西班牙的螃蟹灾

  1976年,西班牙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放养在一条河的三角洲。几年,繁殖到几亿只,而当地每年最多只能捕400万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顺着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

  的鱼虾、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鱼绝了,鸟没有吃的,也不在这里停留了,给当地造成了一次螃蟹灾。

  (1)师讲述这三个故事,并引导学生补充有关事例。

  (2)读了这些故事,现在你最想对人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当地政府也决定让凯巴伯森林重新恢复到一百多年前的美丽,你认为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教师和学生补充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实例,是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升华主题。】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有关生态平衡或失衡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3、设计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的标语。

  【设计意图: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参与探究的空间。作业内容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狼》的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提出质疑。

  齐读课题,通过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狼会摇尾巴吗?为什么要摇尾巴?狼在什么情况下摇尾巴?狼摇尾巴的目的是什么?)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按要求填写表格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陷”:应读“xi4n”,不要读成“xu4n”

  “模样”的“模”应读“m*”,不要读成“m$”。

  “驯”:应读“x)n”,不要读成“x*n”。

  “露出”的“露”应读“l)”,不要读成“l^u”。

  “收拾”的“拾”在文中读“shi”。

  3.识记字形。

  “狡”: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劲”:左右结构,左边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凶”: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善”: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羊”,中间是“”,下面是“口”。

  “猾”:左右结构,左边是“犭”旁,右边是“骨”字,上半部第三笔是“横折”。

  “狠”: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4.教学中可采取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巩固练习。

  特()性()骗()

  待()姓()偏()

  狡()猾()狠()

  郊()滑()很()

  四、理解词语

  1.查字或词典,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狡猾:“狡”是狡猾,诡诈的意思。“狡猾”在课文中形容不老实,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轻蔑:“蔑”在这里是小的意思,“轻蔑”在文中指老山羊识破了狼的诡计,轻视,瞧不起它。

  的的确确:的确,完全确实的意思。在本课指狼着急了,赶忙说自己是真正的狗,没有一点假。

  花言巧语:虚假、动听、用于骗人的话。

  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拿不定主意。“毫不犹豫”是一点儿也不迟疑的意思。本文是指狼说自己在救小鸡时,丝毫没有迟缓,一下子就拿定了主意。

  2.比较词义,理解词语。

  “善良”与“驯良”都含有好、善良的意思。不同点:“善良”是形容心地好、纯洁正直的意思,“驯良”还带有非常听从主人使唤的意思。

  3.注意多义词的用法。

  “收拾”是多义词,常指整理、收藏的意思。在“猎人会来收拾你的。”一句中,“收拾”带有惩罚的意思,指猎人会来把狼杀掉。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文中主要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让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它的骗。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读三遍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生入境

  (师手拿招生简章)走入教室,主动向同学们问好!

  同学们好!(老师好!)

  今天我是娃娃剧团的团长,我们剧团想排演童话剧《会摇尾巴的狼》,需要多名小演员,欢迎同学们报名。(教师边说边把“通知”贴上)。

  二、粗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同学们愿意当演员吗?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出声快速读一遍课文,看一看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想装成狗让老山羊救它,结果老山羊识破了它的阴谋,没有上它的当。

  板书:狼羊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剧情,下面让我们默读课文熟悉一下台词,想一想狼和老山羊见面后是怎么说的?老山羊又是怎么回答的?可以用一两个词在句子边上写一写。

  1.学生边默读边划,边批注,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标画完了,那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呢?

  2.学生自己出声连续。

  3.你们体会得真好,下面让我们俩人一组分角色排练一下(一个同学当狼,一个同学当羊)。

  4.下面四个人一组(狼、羊、旁白、评委),再练一遍。

  师:你们排练得真认真,能把你们排练的结果汇报给大家吗?

  5.汇报。

  (1)下面我们先来表演狼第一次装狗的内容,请一组同学上来汇报,大家看一看他们把狼和羊的什么表演出来了,一会儿大家评。

  生:我们“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听出狼想出了许多办法,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因此,它很[着急]。

  师:XX同学评得好,特别是“无济于事”这个词用得恰当。

  生:老师,我用一个词来给他补充,此时,狼是无可奈何。

  师:嗯,“无可奈何”这个词也用得很好,道出了狼无计可施的现状。下面同学们就像这两个同学那样评。

  生:我从“连忙”、“友情”这两个词中听出,狼听到一点动静,就连忙呼救,唯恐错过了救命稻草。它说“为了我们的友情”是在跟老山羊套近乎,想让老山羊救它上来,这也说明了它非常狡猾。

  生:我从老山羊的话中“为什么”一词中体会出,老山羊心里有些[怀疑]。

  师:刚才同学们从第一组同学的汇报表演中体会出那么多文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而且在评的过程中,还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好句。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而感到欣慰。

  板书:着急怀疑

  (2)下面我们看狼是怎样第二次装狗的呢?请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汇报。一会儿大家评。

  生:我从“装出”一词中体会到:狼见老山羊很厚道,听到招呼就停下来,于是,它想进一步伪装自己,[欺骗]老山羊。

  生:我从“我,你不认识了吗?”体会出狼在跟老山羊拉近距离,拉近关系。然后从“毫不犹豫地跳了下来”说明了自己勇敢、善良,从而骗取老山羊对它的同情与信任。

  生:我从“老山羊看了几眼”体会到老山羊很善于观察、思考,因此,它[识破]了狼的诡计。板:欺骗

  识破

  (3)好,同学们理解挺到位的。下面我们接着看狼第三次装狗,请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

  生:我从“狼连忙闭着眼睛”看出它非常[狡猾],它怕老山羊看出它眼露凶光,于是急忙掩饰自己,不仅如此,它还用花言巧语来迷惑老山羊,引诱老山羊上它的圈套——“伸下一条腿。”

  生:我从老山羊的话中体会到,由于老山羊善于观察、思考,警惕性高,所以不上狼的当。

  板书:狡猾不上当

  (4)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汇报和大家的评议都很精彩,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把狼第四、五次装狗分别进行朗读汇报,然后我们把两次连着评下来。

  生:我从狼说自己的的确确是狗以及它摇尾巴的动作看出:狼更加着急了,因为它的一招又一招的骗术,一次又一次地被老山羊识破、戳穿,于是,它看垂死挣扎不行,就狗急跳墙、凶相毕露。

  生:我从这部分内容中体会到老山羊经验非常丰富。它看狼摆的那几下尾巴,心里就全明白了,因为它知道狗的尾巴是灵活而柔软的,摆动起来是轻松自如的,而狼的尾巴是硬而下垂的,因此,它是使劲摆动,结果还带起许多尘土。

  师:那么,你们佩服老山羊吗?佩服它什么呢?

  (佩服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经验丰富,警惕性高。)

  师:好,你们刚才不仅表演得出色,评议的水平也非常高,那么,你们能不能把狼由狡猾到凶恶,羊由怀疑到不上当的变化读出来呢?

  下面自己练一练。

  四、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师:各位小演员,我们第一阶段排练结束了,现在进入第二阶段排练。假如现在你们都演羊,当你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呢?

  (是小鸡还是小鸭,我去看看。这不是小鸭的声音,可能是一只野兽,过去看看到底是谁。……)

  师:老山羊来到陷阱边。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这肯定不是狗,像狼,因为它摇得那么费劲,那么慢,脸色也不对。)

  (狼的尾巴是硬的,向下垂的,在底下摇,而狗的尾巴是卷起来的,摇起来是软的。)

  (狗是跟着猎人的,狗掉下去,猎人肯定会知道。)

  师:唉呀,大家的想象真不错,下面我们就进行最后一次排练,请你们加上想象呀、神态呀、动作呀……好,两人一组练一练。

  五、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请二、三组分别上台表演。

  六、总结、发奖。

  你们表演得真好,娃娃剧团录取你们了,我代表娃娃剧团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祝贺。

《狼》的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要理解故事不难,难的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维护生态平衡去保护环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用各种学习技能去体验文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鹿和狼的图片 。 问:你喜欢谁?为什么?

  2、导题:在凯巴伯森林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板书:鹿和狼的故事

  二、对比质疑 确定支点

  1、多媒体出示图片(茂盛的森林),教师讲解:这就是美国亚里桑那洲的凯巴伯森林,在20世纪初叶,这里还是松衫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中出没,而到了1942年,这里却成了这幅光景(出示荒凉的图片)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一些病鹿在苟延残喘。

  2、质疑:看着这两幅画面,听着老师的讲解,把你内心最想知道的说出来。(总结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板书:鹿死林毁

  三、自读自悟 辐射全文

  1、初读,要求:自读课文,读到你觉得想说些什么的时候,读到要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你就停下来,好吗?

  2、把你的想法和感受与你小组成员分享。

  四、汇报交流 旋转球体

  1、读着读着,你知道些什么?

  重点指导:(1)、鹿成了凯巴伯森林的“宠儿”,它们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生活。(出示第4小节中的语句)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鹿,相遇后你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朗读

  (2)、鹿毁灭了森林,你从哪个语句读出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

  (3)、鹿死的原因:饥饿、疾病。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中的病鹿,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出示第六小节) 指导朗读

  2、过渡探究:鹿们不知道“鹿死林毁”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讨论知道吗?请再仔细回读课文,特别要重读第7节,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阐述你的答案。

  (1)边画图边讲解;

  (2)、生物链;

  (3)生态平衡……

  3、师小结: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凯巴伯森林六千只狼先后毙命,而鹿大量繁殖,过多的鹿超过了森林的供养限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系统,所以森林被毁了,鹿得不到食物,再加上疾病的蔓延而逐渐死亡。罗斯福您错在哪儿?

  五、深究课文 突出心轴

  1、精读第8、9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2、设计说的练习:现在老师是美国某一报社的记者,想采访一下在座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阁下,听说您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而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结果却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对此事,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3、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

  4、课外延伸:你还知道什么故事或看到课外读物,说明人类应维护生态平衡?

  六、延趣拓展 升华主旨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老师想让你们去告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要尊重动物、植物、微生物…… 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材料,写一则保护生态平衡的公益用语,看谁写得最吸引人,最能令人震撼,好吗?

《狼》的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慌慌张张、奋不顾身、冤枉、委屈。

  2.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要想办法去解决, 懂得做个勇敢、诚实、乐于助人的孩子。

  活动准备

  剪辑好的动画片《小黄鼠狼的故事》;字卡(慌慌张张、奋不顾身、冤枉、委屈)

  活动过程

  一、欣赏动画片《小黄鼠狼的故事》的第一部分

  师:小朋友母鸡大婶生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蛋,可是它的蛋却不见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动画片《小黄鼠狼的故事》吧。

  1.师幼共同欣赏动画片第一部分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第1部分的故事情节。

  ①鸡大婶下的鸡蛋是怎么不见的?(老鼠)

  ②老鼠偷鸡蛋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③老鼠做小偷,干坏事后心情会怎样?

  小结:老鼠心里很紧张,走路都走不稳,左看看右看看害怕会被人发现。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慌慌张张”。,出示字卡丰富词汇:慌慌张张。(幼儿跟读两遍)

  我们来看看老鼠是不是“慌慌张张”(定格看灰鼠慌张的画面)

  ④慌慌张张的老鼠在逃跑的路上被谁看见了?(小黄鼠狼)

  ⑤老鼠跟老猫说鸡蛋是谁偷的?老鼠为什么这么说?(小黄鼠狼)

  ⑥黄鼠狼有没有偷鸡蛋?黄鼠狼是被老鼠怎样了?(冤枉了)

  出示字卡丰富词汇:冤枉(幼儿跟读两遍)

  ⑦大伙正准备找小黄算账时,小黄在干什么?(救落水的小鸡)

  8、它是怎么救的?(跳进河里)

  9、小黄是怎样跳进河里的?(他有没有想、有没有犹豫跳下去会不会被淹死)

  小结:小黄很勇敢,什么都没想就跳进河里去救小鸡,小黄的这种行为我们可以说是“奋不顾身”,出示字卡丰富词汇:奋不顾身。(幼儿跟读两遍)

  10、小黄有没有被淹死?为什么?(没有,因为他会游泳)这个问题你看要不要提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黄是怎样奋不顾身救小鸡的(定格看小黄跳进河里的画面)

  10、小鸡被救上来后鸡大婶却说什么?为什么?(小黄想吃掉她的孩子——小鸡,小黄被冤枉)

  11、大家都在责备小黄,小黄却转身就走了,为什么?

  小结:小黄心里很不舒服、很难受,不被人理解,却受到别人不应该的指责,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用“委屈”这个词来形容。出示字卡丰富词汇:委屈(幼儿跟读两遍)

  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定格看小黄受委屈的画面),。

  教师小结故事内容:母鸡大婶的鸡蛋被老鼠偷了,老鼠慌慌张张逃跑的时候被小黄看见了,于是老鼠把偷蛋的事嫁祸给小黄鼠狼,正在大家去找小黄处理这事的时候,小黄正在奋不顾身地救小鸡,结果又被大家冤枉,小黄觉得自己很委屈。

  二、结合幼儿实际生活,说一说有没有遇到此类的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1、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被冤枉过?

  2、什么事被冤枉?

  3、被冤枉后心情是怎样的?

《狼》的教学设计15

  《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方法阐释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5、进行比较阅读,使所学知识内化,在超本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标定位 知识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力 1、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 学会勇敢机智的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辅助工具 电脑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2、知名示范朗读

  3、点评。

  4、自由朗读。

  5、划分句中节奏

  6、理清结构。

  7、为每一段加小标题。

  8、找出主旨句

  三、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1、小组交流预习翻译课文情况,重点解决疑难,串译课文。

  2、课堂交流,质疑答疑。

  3、课堂练习,翻译句子。

  4、完成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5、学生自批。

  6、自批反馈。

  7、巩固记忆。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本文“异”在哪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2、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狼的狡猾?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狼三则》之三。

  2、说说本文“异”在哪里。

  3、完成练习。

  六、总结

  1、用蒲松龄《狼三则》最后的一句话作结。

  2、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结。

  七、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成语。

  2、好书推荐:姜戎的《小狼小狼》《狼图腾》。

【《狼》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狼》的教学设计